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漳州
传承好家风,漳州长泰戴氏上央视
//wmf.fjsen.com  2025-04-11 来源:闽南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近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门楣之上》节目播出《长泰戴氏——姜桂世家 公平处世》纪录片,镜头聚焦福建漳州长泰区戴氏家族。这个家族因一门出了十四名进士、五十余名举人的“簪笏之盛”而闻名,更因“公平处世”的家风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

据了解,《记住乡愁——门楣之上》是由中宣部、住建部、国家广电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文物局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策划发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该纪录片主要讲述古今家风一脉相传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节目播出后,记者来到长泰拜访戴氏后人,探寻那些镜头内外的故事。

纪录片截图

央视镜头里的戴氏乡愁

从牌坊到祠堂的百年回响

走进长泰城区武安镇中山南路,可以看到三座高耸屹立的明代石牌坊,由北而南依次为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祖孙执法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的春风桃李秋水鱼龙坊、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的解元世科坊。

这三座古牌坊中,最值得留意的是祖孙执法坊。它是1595年为长泰籍进士、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戴时宗和戴时宗的曾孙戴燝(进士、监察御史)而立,纪念祖孙两代执法者的清廉与公正。这一独特的历史符号,也成为戴氏家族“公平处世”精神的象征。

戴氏家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唐高宗时期,先祖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漳州落籍定居。至明代,其中一支迁居长泰陈巷镇,发展为今天的长泰戴氏。岁月流转,戴氏族人始终以“忠厚传家安且吉,公平处世炽而昌”为家训,将“公平处世”作为立世之本,代代相传。

每年农历二月十七,戴氏开基祖生辰之际,海内外宗亲都会齐聚陈巷镇戴氏宗祠祭祖。诵读先祖戴时宗的《咏姜》诗是仪式的重要环节:“姜桂岂因烹顶贵,药石甘为布衣珍。莫嫌老圃风霜苦,愈历冰霜味愈醇。”以明姜寄情,以桂枝明志,戴氏族人用诗句追思先人,用家训延续精神。

去年11月至今年3月,央视采风团队三度走进长泰,挖掘姓氏背后的文化内涵,最终将镜头聚焦于戴氏“公平处世”的精神内核。镜头中,祖孙执法坊与宗祠上的祖训交相辉映,成为串联家族记忆的纽带。

“从央视记者第一次来村里采风时,我就知道,老祖宗的精神要被更多人看见了。”作为戴氏第四十五代后人,81岁的陈巷镇古农村村民戴宝福感慨万千。多年来,他致力于收集整理戴氏家族的故事与传说,将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整理成册,可谓是家族文化的守护者。

戴宝福常说,戴氏家族的生命力源于两样东西:看得见的牌坊和宗祠,以及看不见的祖训和家风。前者是历史的见证,后者是精神的延续。正是这种文化基因的代代相传,让戴氏家族在数百年间生生不息。

虽已过数百年,矗立在长泰石牌坊群中的《祖孙执法》牌匾仍然是其中规格最高的一座,它的存在时刻彰显戴氏一门公正传家的精神风范。 许文彬 摄

手机震了“一宿”

“大家都喊我‘公正人’”

3月27日晚,古农村的戴盛龙坐在自家木椅上,盯着电视里自己站在龙眼树下调解纠纷的画面。镜头外,他搓了搓布满老茧的手掌,笑得有些腼腆:“用祖宗的家训调和邻里小事,倒让全国观众见笑了。”

节目刚播完,戴盛龙的手机就“炸”了。村民们纷纷发来消息:“村里出明星了!”“老戴上央视了啦!”作为长泰戴氏第四十七代后人,他自2018年起担任村调解主任,七年间处理过百余起家长里短、土地纠纷,最常挂在嘴边的便是族谱里那句“处世但求心底正,为人贵在眼中平”。

2023年的龙眼树纠纷是他调解生涯的“大考”。一边是同宗同族的老戴叔,一边是小学同学小戴,双方因树枝遮挡房屋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一个喊他“阿弟”,一个唤他“老同学”,都想借关系占上风。面对这“手心手背都是肉”的两难处境,戴盛龙陷入了沉思。此时,父亲当年的教诲在他脑海中浮现。“理情不理亲,只有不偏不倚,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他父亲曾是当地有名的“和事佬”,一生秉持着公正无私的原则。

“树要修,情分不能断。”经过多次劝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老戴适当修剪伸到房顶的树枝,既解决房屋漏水问题,又保留树木形态。如今每到龙眼成熟时,两家都会相约摘果,共享这份由调解转化而来的甜蜜。戴盛龙感慨:“当调解员不容易,但只有公平对待每个人,这碗水才能端得久。”

节目播出后,有朋友打趣:“上了央视,你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公正人’了。”戴盛龙笑着摆摆手:“乡亲这话呀,是抬举,也是鞭策。”戴盛龙告诉记者,在乡亲眼里,上了央视就好比身上加了一层滤镜,但这滤镜不是用来端架子的,而是用来时刻提醒自己,公正二字重千钧,容不得半点马虎。

如今,戴盛龙走街串巷调解纠纷时,手机的备忘录上总会多写几行字,把各方的诉求、细节都仔仔细细记下,开场白也多了句玩笑:“咱们就按老祖宗的规矩——摆事实,讲道理。”

家训“迁”进课堂

好家风在课桌下扎住了根

如今,在长泰,生活着一万多名戴氏族人。在古农村,新居林立,许多人家的墙上醒目地张贴着家训牌,如“处世但求心底正,为人贵在眼中平”“家崇公平千秋盛,族尚正直万载兴”等。短短两行字,彰显了戴氏家族千年的家风传承与精神内核。

而在另一边,古农小学将家风家训融入课堂,成为学校“一校一特色”的重要实践。校内遁庵公享堂是长泰侍郎坂戴氏开基祖戴皞的墓庵,历经数次修缮,与学校共存至今。戴氏家族重家教、崇善举的家风代代相传,留下了“一门九进士”的佳话。如今,戴氏家训家规已成为古农小学乡土教育的生动教材。

2018年起,古农小学将闽南中古音与戴氏家训结合,探索出诵读、讲解等趣味教学方法,生动诠释地方文化精髓。2020年,戴氏家训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学校将家训纳入“开学第一课”,让新生用乡音诵读家训家规。此外,学校在社团活动中新增“红领巾讲解员”和“家训宣传小队员”项目,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戴氏家训薪火相传,至今仍闪烁着光辉,值得后辈继续传承。”校长杨珍珍介绍,选择用闽南中古音教学,是想让孩子们感受乡音魅力,弘扬家乡文化。下一步,他们还将借助书法、绘画等形式,让先贤文化和闽南文化浸润课堂。(漳州文明网 闽南日报 许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