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滨颜氏铸风骨 颜氏后人颜长涵向游客展示颜氏族谱 永茂堂为颜氏入闽定居修建的始祖宗祠,俗称颜氏祖厝。走进永茂堂,抬头便可看到大厅内挂着“梓乡永茂庆如松,以孝友为根,柢培宇宙太和,元气惟诚与敬;溪水环流开一鉴,溯渊源于文,礼衍古今道学,嫡传待子若孙”“支分东鲁远;派衍南闽长”等对联。既有描述颜氏入闽的史迹,又有教诲儿孙诗书传家的家风家训。 该堂分为上下两进,上进大厅两旁各有东西两小厅,下进大厅连接东西厢房,砌石板的天井、饰翘脊及花卉雕刻的屋顶、红砖封墙的围墙、堂前大小门庭……总面积3140平方米。 说起这永茂堂,便不得不说到几位颜氏先贤,泗滨颜氏一脉系东鲁颜回所传,而后颜芳(787~860)“随父宦侯官”,入闽在泗滨开基创业,被誉为“入闽始祖”。早在德化县还未立县,唤作归德场的时候,入闽颜氏便将中原文化带入了闽地。公元805年,颜芳随其父入闽,辗转来到永福(今永泰)县归德场归义乡山亭里(今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受聘为家塾教师,后怡情当地山水,定居肇基于此。 永茂堂内翰墨香。可以说泗滨村文化教育的历史悠久,开基始祖颜芳即是塾师,他在泗滨开馆讲学,这是德化史载最早的办学形式。历朝来,泗滨颜氏十分重视教育,村中开办多所私塾,其中青螺书院更是名闻四乡,泗滨村因而涌现出了许多的著名人士。 颜仁郁,字文杰,号品俊,五代后唐政治家、诗人,为颜芳第七子。五代后唐时膺任归德场场长,他宽厚爱民,施以德政,招抚战乱时流离失所的人民,让他们重返家园。同时,大力倡导垦荒耕作,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努力发展农业生产。由于颜仁郁施政有方,加之风调雨顺,不到三年,人民就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派太平景象。史称“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 颜仁郁不仅是优秀的政治家,而且是唐时著名的诗人。著有诗百首,时人美称其为“颜长官诗”,其诗分为农桑、朱门、渔家等十门类(各十首),反映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封建社会的现实,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其诗作在民间广为传诵,被编入《全唐诗》和《新选唐诗三百首》。其诗作《农家》录于《唐诗三百首》中:“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可谓字字珠玑,饱含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怜悯。颜仁郁任归德场长官时,还推动了陶瓷业发展,为陶瓷研究和论著创造良好的环境。 颜芳五子颜雅的儿子颜化彩“著陶业法,绘梅嶺图,俾后人谋”,成为德化历史上最早的陶瓷研究、规划与论著专家。明代正统、景泰年间,后人颜俊高得颜化彩《陶业法》善本,按图依法建梅岭窑(即南岭窑),取得实效,颜俊高一尊绿釉描金瓷观音作品曾在2005年拍卖得价650万元。 德化颜氏人才辈出,正是永茂堂耕读传家、忠孝立人的美德家风的最好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