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感受到当时福州社会各阶层急公好义,热心公益的纯朴风气,有例为证:
文庙失火的次日,郭柏荫、林藩、王书云、杨和鸣、陈崇砥,各出十千文钱搭盖雨棚用以遮蔽孔子神像。三天后,知府胡应泰捐养廉银五百千文。五百千文折银大约是五百两,应该是知府大半年的俸禄吧。这位知府大人为官、绅、士、民,树立了好榜样。胡应泰于咸丰三年,由福州知府调延平知府,署理道台。有政绩,死后入祀府学四贤祠。
其五,体会到当时福州的能人不少。如大成殿的图纸是陈崇砥所绘,“缩丈为寸,细如丝,简瓦不差一道,门柱不闪一针。”陈崇砥是举人,一个读四书五经的人,如何有如此专业的技能?令人惊讶不已。陈崇砥后来大挑,授河北献县知县,擢河间知府。有政绩。光绪元年,卒于官,祀名宦。其弟“吾兄他日即不能从祀两庑,亦当配享鲁般。”的戏言果真被言中。还有大石柱的吊装过程令人惊心动魄,也充分展现工匠们的聪明才智。整个文庙工程,一定有许多能工巧匠,可惜都未能留下他们的姓名。
其六,福州文庙重建工作是在极其困难条件下进行的。
一是款项没有保证。咸丰时期国库空虚,无力拨款,重建文庙全靠社会捐款。即所谓“费甚钜,乃集众议捐”。碑文中说总费用为制钱七万四千多串。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呢?据道光九年陈寿祺所修纂的《福建通志 钱法志》:“……自乾隆四年起,设天地人和四号钱炉。每月三卯,每卯铸钱六十秤,每秤二十串,每串重七斤八两,……计每串应用工料银一钱六分一厘三毫零,共用工本银一两零三分七厘零。”就按一串折银子一两计算,所用银子就超过七万四千多两。当时在福建铸钱局(宝福局)的更夫一年工钱才七两二钱银子,重建费用相当于一万多名底层劳动者一年的收入。这么巨大的费用靠捐款,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是社会动乱,工程几度被迫停工。正如文中所说:“尔中事而乱,作工几废。卒成之,以为有天幸云尔。”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咸丰元年发生金田起义,全国振动。咸丰三年四月同安爆发小刀会起义,与太平军遥相呼应。小刀会起义军迅速占领漳州、长泰、厦门、安溪、漳浦、平和、云霄等地。福建全省为之振动,省城福州也是人心浮动,有钱人纷纷外避。清政府调兵遣将,进行镇压。值到当年十月才得以平息。咸丰三年秋郭柏荫也不得不暂时搁下文庙的工作,奉旨办理本省团练。在这样动乱的社会环境下,经费又全靠自筹,完成文庙重建工作的的确确来之不易。
现在,当我们走进福州文庙时,心中不禁泛起对这些曾经参与文庙重建工程的先贤们的无限敬仰。今天的人们有责任细心呵护这份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陈雁章)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1-13泮宫门楼亮新颜 旧屋顶成了府文庙广场新景点
- 2013-11-11德化文庙复建落成 2.2米高孔子瓷像创基尼斯纪录
- 2013-10-31《泉州府文庙保护规划》获准实施 再现左学右庙
- 2013-10-28文庙周边历史遗迹多 流连小巷品味市井风情
- 2013-09-29福州文庙举行祭孔大典 孔子“洋孙女婿”着汉服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