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咸丰初年重建福州文庙之始末
http://wmf.fjsen.com 2014-03-20 10:04  陈雁章 来源:文明风    我来说两句

三失之外尚有一小失焉,官厅前墙石基不先审仪门尺寸,今基石半阶犹障于边扇复壁中。

两庑前石柱用透磉压其颠,翘其末,甚以为悔。石工之老于事者盖尝争之,然未尝言其所以不可也。

用既罄,其末了之工尚夥须千金。计无所出,乃集工人而谓之曰:垂成而不讫,司事者之恥,众亦与焉。今且勉,既共事,费多少我肩之,有续捐者悉付,若其有不给,则宽我以期岁,备三百千必符其数而后已,决不汝负。众曰:诺。不逾月而工竣,捐赀亦踵至,其为柏荫所实垫者亦只什之二三。

仪门外旧植两榕,火枯之。当更植,恶其叶之渍于檐也,议易之以松,言者谓松须以时脱,等渍也,事遂寑。既竣工,乃捐种两柏、两桧焉。

甲寅六月福州文庙成,何以书?幸之也。幸之者何?危之者也。曷危乎?尔中事而乱,作工几废。卒成之,以为有天幸云尔。

庙既成,需碑记,佥推柏荫为之,礲石以待。稿屡易,终不得当,乃请命于家君。曰:是有定体焉,不可以工拙言也。实毋虚,朴毋华,约毋蔓。

《经修文庙笔记》(下称《笔记》)比较详尽地介绍了文庙失火和重建的经过。细读《笔记》,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印象。

首先,说明福州文庙咸丰元年秋八月丁巳(初三)失火的原因:这是一场用火不慎造成的灾祸。文庙祭祀活动的参与者兴冲冲而来,点火烧水净手祭拜。仪式结束后闹哄哄离去,遗留的火种引发了这场火灾。那么这一天是什么祭祀活动呢?旧时每年二月和八月的上丁日,即该月的第一个丁日是祭孔的日期,各地文庙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古称 “释奠”又称“丁祭”。祭祀人分主祭、分祭、随祭等。主祭由当地主官担任,还设专人负责盥洗和拂拭。咸丰元年八月初三正是传统的祭孔日期。

其二,此次主持福州文庙重建工作的是郭柏荫。文中说:八月十二日,官绅聚集于簪堂,商议修建事宜。决定重建文庙,之后推举郭柏荫负责其事,他欣然接受。且命笔书写一副对联:“办公中事,用公中钱,但些子差池,难免大家口实; 读贤圣书,受贤圣教,宜如何报答,请扪自己心头。”用以自我鞭策。

郭柏荫于道光十二年考中进士,道光二十年出任甘肃甘涼道,二十二年因户部库银亏损事发被罢官。回闽后以书院教职谋生,此时掌教泉州清源书院。

其三,郭柏荫尽心尽责,廉洁忘私,不负众望,出色完成重建文庙任务。说他尽心尽责,是因为他为重建文庙辞去清源教职,而且坚持天天到现场办公,即所谓“柏荫在事,日到局。”说他廉洁忘私,《笔记》中有一例,很感人。癸丑之秋从军于泉泉之门下。从军归来时,知识界的朋友们因敬慕他的为人,人人都赠送他盘缠。他推辞不掉,只好收下。郭柏荫又把这些盘缠以赠送者名义捐献给文庙,且给赠送者出具捐资证明。郭柏荫的无私行为,与当今一些当权者利用公家工程徇私谋利、吃回扣、中饱私囊的行径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说他出色完成任务,是因为文庙从设计式样和选材都相当周全,如采用石柱就是很有远见。石柱在防火、防风、防水、防虫蛀方面远远优于普通木柱。自咸丰元年重建以来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文庙的主体建筑现在依然完好无损,石柱所起的作用极其关键。更可贵的是郭柏荫在文庙竣工后,还进行认真总结,归纳出文庙建设中三失与三得,其办事认真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