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 文明风首页 > 正文
闽系红砖建筑捆绑“申遗”:留住古厝那抹红

2012-03-06 09:00  苏丽艳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红砖红瓦,燕尾山墙,细处辅以精美木石雕刻。在闽南,红砖古厝是再常见不过的建筑形式.

埭尾村村民严守先人禁改建筑格局的遗训

  古厝“申遗” 两岸共赢

  或助台湾地区脱离“世界遗产空白点”

  早报讯 (记者苏丽艳林泽贵)呼吁多时的红砖古厝“申遗”有了实质进展。经过紧锣密鼓的“初选”,厦泉漳三地的代表性红砖古厝,正在落实申报工作。这意味着,2010年两岸就红砖建筑共同“申遗”达成的共识,也有了标志性进展。

  2月,福建省文物局牵头,在厦泉漳及莆田进行了“申遗”点考察。目前,已在厦泉漳各初选出一处闽系红砖建筑的“申遗”点,3月底须确定选点并完成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文本。

  红砖古厝在金门也有广泛分布。2010年,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暨闽系红砖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论坛上,两岸专家达成共识,要一起为红砖建筑申报“世遗”。

  作为交流考察团的成员,两三年来,金门县文化局文化资产课课长郭朝晖曾先后3次到厦、泉两地,就推动共同“申遗”抛出橄榄枝。在他提供的一份题为《两岸合报世遗相互共创双赢》的文件中,明确表达了寻求“实质层面合作”的愿望。郭朝晖还透露,早在2002年,金门便确立了“申遗”的长远目标。2011年,金门县成立专门的申请世遗推动委员会工作小组。同年,金门县副县长吴友钦率金门世遗考察团赴北京,向祖国大陆部分成功申遗的项目取经。《金门日报》就此报道:“在新一年度,文化局透过一些管道与大陆方面沟通及协调,期许与福建省合作,而且也得到大陆中央层级支持,互补互利,共创双赢,两岸区域和城市合作模式,使申请世遗更有机会。”

  清华文化遗产研究所相关负责人称,红砖厝“申遗”属于“跨省项目”,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尽管如此,闽系红砖建筑“申遗”工作迅速展开,在金门县政府县政顾问、翔安档案局局长张再勇看来,正是对金门方面呼吁两岸共同“申遗”的呼应。金门县采风文化发展协会创会会长黄振良也认为,金门与厦泉漳本就是一体,大陆先动起来,是两岸携手“申遗”的标志性进展。通过大陆,将来把金门也纳入红砖建筑的“申遗”,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

  台湾目前还没有世界遗产。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捆绑“申遗”,既满足台湾同胞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合理愿望,又能凸显两岸一家。一旦成功,也可使台湾地区脱离“世界遗产空白点”,让台湾的文化遗产与世界接轨。

  “红砖厝代表的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有利于宣扬中华文化,两岸应该都乐见其成。”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李非认为,两岸联手为红砖古厝“申遗”值得推动,也切实可行,或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成功案例,对促进两岸融合有积极意义。

其它热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