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 文明风首页 > 正文
闽系红砖建筑捆绑“申遗”:留住古厝那抹红

2012-03-06 09:00  苏丽艳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红砖红瓦,燕尾山墙,细处辅以精美木石雕刻。在闽南,红砖古厝是再常见不过的建筑形式.

南安蔡氏古民居恍如闽南建筑博物馆(潘登摄)

  一个启示

  保护远比“申遗”重要

  土楼“申遗”成功后,只有46座土楼入选“世遗”。这意味着,在不完全统计的3000多座土楼中,只有约1.5%的土楼进入了世遗保护名录。世遗的标签,像是一座门槛,将门内门外的土楼隔成了两重天。

  与南靖同属漳州的平和县也拥有相当数量的土楼,并且在建筑形制上更具多样性。当邻县的田螺坑、河坑土楼群等多座土楼为入选世遗而欢呼时,平和的土楼遗憾地缺席了世遗。

  在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的统计中,土楼各个形制中规模最大的3座土楼——云巷斋、庄上城、淮阳楼,均位于平和县。只是因为缺席“世遗”,该县多数土楼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中——即便是绳武楼这样的国保文物单位。或年久失修,或人去楼空,或面目全非,非世遗土楼似乎难逃无人问津的命运。

  “有些土楼虽非‘世遗’,但却独具特色,任其消失实在可惜。”黄汉民说,此次红砖建筑捆绑“申遗”前一定要做好普查,分轻重缓急进行保护,“别让很多优秀的红砖厝又因无缘世遗而被遗忘”。目前来说,保护远比“申遗”重要,此次红砖建筑“申遗”应先进行摸底调查,保护好红砖建筑的整个环境,像漳州龙海紫泥仍有很多成片保存完好的红砖建筑群,就要赶快抢救保护。

  他还认为,在做好保护的同时,今后新的建筑也要延续原来的地域特色,避免“千城一面”。例如泉州古城,虽经历数次历史街区改造,但仍留下极具特色的红砖建筑。

其它热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