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豁达与尊严——有关史铁生的两个关键词
http://wmf.fjsen.com 2012-02-23 08:43  白 烨 来源:深圳特区报    我来说两句

    4

    在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之后,文坛内外无不为之震惊和哀痛。从2011年1月4日史铁生生日那天起,从北京到上海,从山西到海南,从武汉到四川,全国各地先后举行了30多场史铁生追思会,人们以座谈讨论、作品诵读、视频对话、漫步地坛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深切缅怀史铁生并向他表达诚挚的敬意。这些活动的共同特点是,一是均为自发组织,自愿参加,二是参加者跨越了不同行业、不同代际。在于北京“798”艺术社区举行的“与铁生最后的聚会”的追思会上,千余人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赶来,文学界、艺术界的许多著名人士纷纷到场,更多的是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普通读者、平民百姓,还有从外地,从港台,从日本等地赶来的文学读者,追思会人数之众多,悼念之恳切,气氛之庄严,场面之盛大,都为文坛数十年来所罕见。

    史铁生逝世引发的广泛而巨大的反响,使文学界深为震动,使文学人至为感动。这震动在于:在当下越来越偏于娱乐、流行消闲的文化背景之下,一个严肃文学作家依然得到人们的真切喜爱与真情怀念,说明严肃文学并非缺少受众,并非没有市场,而是作家是否切近人们的需要,走进人们的内心。而许多健全文学人没有做到的事情,史铁生以他的残疾身躯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这感动在于:当一个作家心里装着读者,写出对读者大众有用,对世道人心有益的作品时,那他一定不会被人们疏远和淡忘,他们一定会在人们心里占据一个应有的位置,得到同样真挚、同样贴心的热烈回报。著名作家刘庆邦事后就很有感慨地说到:史铁生生前身后都是一面镜子,他让我们看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多么重要,作家与读者的关系是多么重要;他也让人看到文学力量的巨大影响,作家写作的崇高意义,这使我们重新认知了文学的要义,深刻反省了自我的状态,今后的写作更有方向,也更有信心。刘庆邦的这一席感言,不只是他个人的一番感悟,他在很大程度上是代表了广大文学人由史铁生逝世触发的感慨与共同的心声的。

    “豁达”与“尊严”,使史铁生成为为人与为文的一面明镜。由这面澄明剔透的镜子,人们可以反省自我,反思文学,更可以由此坚定信心,增加定力,从而在人生与文学之路上,走得更为实在一些,也更为倜傥一些。也因此,我们与铁生同行,铁生永在我们中间!

    2012年1月22日于北京朝内

    作者简介

    白烨,出生于1952年6月,陕西黄陵人。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在本校留校任教;后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学业专长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撰著300多万字的理论批评文章,出版文学评论著作《文学论争20年》、《赏雅鉴俗集》、《演变与挑战》等8部。

责任编辑:邓宇虹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