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卖布头》成相声界绝唱 流芳百世
http://wmf.fjsen.com 2012-02-07 10:49  孙小林 来源:济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卖布头》这个段子已经成为相声界的一个固定名词,单从说、学、逗、唱中“学”的功夫,这《卖布头》的内容是必学的,也是检验一个相声演员学习“货声”(吆喝)的标准段子。

    《卖布头》这个相声段子,有很多艺术家表演过,也有很多学员模仿过。如果您是一位资深的相声迷,是一位懂行的相声研究者,就一定知道一位叫“大莱子”的相声演员,也就是晨光茶社的创始人之一,相声大师孙少林。他一生中给百姓带来无数欢乐,给相声行业留下无数财产。可是遗憾的是,这位大师留给我们的,只有一段音频资料《卖布头》。这段录音的由来,要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

    1957年,山东省文化局举办第一届曲艺比赛。这在当时是十分轰动的一件曲艺盛事,所以全省各地曲艺团、曲艺队都派出精兵强将,来参加这次比赛。

    晨光茶社相声大会也不例外。在相声类的比赛中,经过多层筛选,孙少林最后入围决赛,并一举夺得相声门类里唯一一个金奖。当时他的搭档是相声表演艺术家郭宝珊。当初准备参赛时,孙少林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参赛细节不能马虎。段子内容和表演技巧不用比较,全国行内行外都知道,孙少林最拿手的就是《卖布头》。可是这相声是两个人表演,如果配合不默契,不够严丝合缝,一定影响成绩。为了找一个合适的搭档,孙少林也研究了很久。

    当年晨光茶社没有固定的搭档,演员从北京、天津、济南三地频繁流动。演出时实行“推磨”的形式。“推磨”就是开场一段单口相声,表演结束后,后台上来一位演员逗哏,这位单口的演员捧哏。这段演完了,捧哏演员下场,再上来一位逗哏,原来逗哏的演员站到里面捧哏。这种方式是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特殊形式,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演员业务提高快,尤其锻炼反应能力。有时候为了赶场,你不知道下一个演员是谁,上台后两人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一来锻炼了不少演员。第二个好处,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好处,就是节约演员,节约开支,大家分份儿就多,收入就多。

    提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孙少林在晨光茶社表演《卖布头》,属于“混搭”,跟谁都演过。为了保证演出顺利,孙少林把段子修改成“一头沉”的形式。和孙少林搭档过《卖布头》的演员,多数流动在北京天津。为了找到合适的搭档,孙少林逐个考察。人际关系要好,业务能力得强。想来想去,孙少林想到一个最合适的人选:郭宝珊。郭宝珊是北京人,京腔京韵,对北京的大小买卖吆喝也不外行,表演《卖布头》最合适。再有这郭宝珊的舞台经验也很丰富,经常上演这个段子,对《卖布头》一点也不陌生。形象上和孙少林也很搭配,个头差不多,年龄也相仿。两人的关系也很密切,郭宝珊还把自己的公子郭春堂交给孙少林做徒弟。

责任编辑:张涵蓉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