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建
北京西的永定路不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路,但在北京半个世纪的城市改造中却赫赫有名。每当穿越这条街道的时候,都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因为这条街也伴随我从少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许多往事,或者悲伤与喜悦的故事都在这里悄悄地进行……我在这条大街找到了第一个工作,在这条大街第一次住医院,在这条大街的一个酒店与我的老婆认识举行的婚礼……在这条普通的道路像一位长者,伴我走过30年的风风雨雨。
永定路一带在古都与新都之赫赫盛名下沉寂着,只有对历史地理研究者对它有所钟情。其实永定路、翠微路、玉泉路等等这几条马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是布局完整的。
永定路北起田村路半壁店,南至新苑村(青塔),辟于日伪时期(1939年),时为4米宽砾石路面。建国以后,先后于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大规模改建。其东北便是永定河引水渠,故以此为称。听六建一个老木匠说过,上世纪50年代时,他从沙窝走到田村去干活,走的都是沙地里的小路,错落几个村子,铁家坟、黄家坟到田村。还有,万寿路、五棵松到永定路年长的一代,小时候见过不少日式建筑,敦敦实实的大坡顶平房,厚墙室内木地板,墙足有一米厚……上世纪的1965、1966年那时,当地人回忆到永定路口南小街还叫“新北京”。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北京,进而进占华北。控制并稳定东北、华北,建立战略后方,是日军控制亚洲,争夺南洋并且争霸世界整个战略部署中最重要的一步。因此,日军一面掠夺,一面推进东北“满洲国”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之后,日本侵略者又试图使北京成为它侵略整个中国的重要根据地,为此,对北京的城市发展布局进行了规划。
该地域原来是一片片荒丘、旱地、砂石坑……地势平坦,人烟稀少,日本侵占北平之后,在这里建设“新市区”,俗称“新北京”,1939年开始建设,“东起公主坟,西至田村石槽,南界蒋家汾村,北达定慧南村”。为了修路,强行拆迁了高庄和核桃园(今复兴路22号北面)、马神庙(今复兴路22号东南)、杨家坟和孟家坟(今天航空航天工业部二院内)、包家坟(今天太平路27号内)修了3条东西向街,5条南北向路……
但是在我们现在北京城市的发展中,这段历史是被低调处理或者一笔带过的。这规划后来由于我国人民的奋起抗战而半路夭折。
新中国成立初期,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保护北京旧城,在北京城西部建立行政中心就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前几年首钢做大规模的房地产布局的时候,拆了最后一批马路和房子。
1959年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辑的《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一书259页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日伪统治时期,新辟了西郊新市区和东郊工业区,并以长安街为东西新市区之间的联络干线。为此,于1939年新开长安门(今复兴门)和启明门(今建国门),又修筑了长安门至玉泉路以及启明门至现在西大望路之间的道路。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