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中流
为了便于宣传变法维新,并打破过去束缚人思想的旧文体(如盛行的桐城派文章)之垄断,维新派人士撰写政论,开创了适合于报刊宣传的报章文体,开启一代文风,梁启超更是先后在《时务报》、《新民丛报》上将其成功运用,使得人们称其为“时务文体”、“新民文体”。此时报纸中评论占据重要地位,新闻报道较少,形式以夹叙夹议为主。后来随着电报的出现,人们才开使重视时效性、具体化的新闻报道。尽管如此,介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新文体的应用,开启“五四”时期白话文之先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维新变法中提到涉及建立言论出版自由等方面的新闻法律制度,得到光绪皇帝支持并一度实施。这是我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光辉一页,尽管最后未能坚持下去,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维新派办报(一系列的新闻活动),使国人睁开了双眼、了解了世界,不再愚昧无知,自大自欺;她颂扬了自由、讴歌了平等、秉天赋人权,解冻了僵化的头脑;鞭挞侵略罪行,宣扬爱国精神,大力宣传变法维新;冲破言禁、争取报刊出版自由,开我国新闻史之先河;政治家办报,使报人之面貌地位焕然一新,净化了文坛空气。更可贵的是,在我国民族工商业尚不成熟、无力创办大量商业报刊的时侯,维新派报人努力创办并充分利用一大批政论性报刊,形成国人办报高潮,从而打破了外报的垄断局面。从此报刊为大多数国人接受,成为生活中之不可或缺。
变法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在海外继续办报,他们痛斥“后党”的罪恶行径,从事保皇和君主立宪活动,被称为保皇派。不可否认的是,之后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与梁启超等人多年呼吁政治改革有很大关系。
其时,全国新报刊中多数为支持立宪者所创办,其中如《政论》月刊、《国风报》、《国民公报》等影响较大的报刊,梁启超均为组建者,主要撰稿人。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的《清议报》是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30多家报刊中影响最大的,其主编和第一撰稿人正是梁启超。其间,梁启超的思想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影响,他顺应时代潮流地提出了不要过度拥君的主张,并在报上宣传民权、独立,革命……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心,以至于有些兴中会会员在读后退而转入保皇党。这一现实使孙中山认识到报刊宣传的重要,这在客观上帮促了国民党在日后宣传上的提高,间接影响到为辛亥革命打下思想和民众基础,进而为我国新闻现代化做出贡献。
后来《清议报》因火灾而停刊,难能可贵的是梁启超在灾变之前已对刊物有了全新设想,在旅日华侨大力支持下,1902年2月8日以《新民丛报》之名在横滨复刊,由梁启超仿照西方大型综合杂志创办。其内容丰富而严谨,涉及古今中外、科学、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印刷精美,堪称当时中国报界之最。特别是其中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法律、文化、教育等学说,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期间,梁启超被誉为“舆论界的骄子”,影响了一个时代。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