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记忆
消灭身体较容易,改变思想却很难。除了军事上的打击之外,西方入侵者从宗教、思想、文化、政治、经济诸多方面对中国强行灌输和野蛮侵略,其中报刊这一当时新闻传播主要工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果说枪炮是硬武器,那么报纸等传播思想、文化的载体则是软武器。
中国新闻史上许多“第一”都与外国人和外报相关(如我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是英国人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我国近代中文报业于19世纪50年代后在香港出现、最早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贯珍》,我国最早的科学杂志是英国人博兰雅主持的月刊《格致汇编》,我国最早出版的儿童刊物之一是1889年1月创刊的《成童话报》等等)。尽管外报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交流,并给中国创办近代报刊储备了经验、技术和人才,然而,这些报刊的出现绝大多数并不是以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经济及新闻传播技术等为目的,而是前面所提到的利用报刊充当侵略和统治的工具,是要用西方模式改变我们国人的思想,将中国彻底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历史终将证明真正适合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不是原汁原味的舶来品,而是经改良消化后的“土”特产。外族之侵略要改变我们的思想,同样的我们所求之变革也应从自身的思想转变做起。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面对满目疮痍的河山,任何一个有良知、有热血的中国人都会自发的思索、寻求改变国运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早在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便开始了译报活动。作为中国对西方的近代报刊模式和新闻传播理念引起重视的第一位官员,林则徐组织人才,翻译在华外报,内容涉及政治、军事、贸易等多方报道以及有关西方国家基本国情等,其中翻译的《澳门月报》、《四洲志》等交与魏源,经魏源编纂的《海国图志》成为最早的由国人自己编写来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林则徐的新闻活动使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但限于当时条件,仅是译报而未能办报。
太平天国的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高度评价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立馆、设置新闻官、允许买卖报纸等主张,这样既可以巩固政权又能够实行改革。尽管因为和当时国情不符、局势不合而终未实施,但其提出的借鉴西方办报思想的观点却有进步意义。
随着维新变法思潮在中国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化报纸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和追求,对于办报意义和性质的思考也越来越多。王韬、郑观应,就较系统的阐述过自己办报的主张,其中王韬在香港主编的《循环日报》还是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
这时期,国人中求新求变、具有先进思想和意识的人们,认识到了报纸的重要性。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办报用舆论工具来表达民主的思想和需求,推动社会之改革,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然而,当时国人所办报纸总体上并没有形成大的社会影响,外报垄断中国的局面没有改变。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