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创建频道> 综合信息 > 正文
师大教授自费开办两个乡村图书馆 希望代代相传
http://wmf.fjsen.com 2011-07-18 08:48   来源:福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只为家乡百姓能多读一点书

杏山书馆自2005年开办以来,每年来借阅图书的村民都超过三四千人次。但书馆面积仅100多平方米,放不下越来越多的图书。 因此,林玉山决定在老宅开设一个面积更大、藏书量更多的分馆。现在分馆共藏书2万余册,其中一、三两层为书库,二、四两层为阅览室。“更重要的是,这个馆就直接设在村中心,左邻右舍走几步就可以来借阅,非常方便。”老人说。

办图书馆需要大量新书,而且购买书籍也是一门学问,这让林玉山没少费心思。几年来,林玉山只要到外地出差,有空就逛当地的书店,根据农村的需要挑选图书,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各大城市的书店里,都留下他的足迹。为了省钱,他总是提着一捆捆图书挤公共汽车,手常被绳子勒出一道道深痕。但想到这些书放上书架后,农民朋友如饥似渴阅读的情景,林玉山感觉自己的辛苦很值得。

筹建炳仙斋,需要购进更多的新书。最近的一次大批量购书是在4月下旬,林玉山去北京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他利用会议闲暇,跑遍了整个北京城,花了2万多元买下近万册新书。“书从北京运回福州,再从汽车北站拉到村里,整整拉了3车,运费就花了1500多元。”林玉山笑着说,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求名不求利,只为家乡的老百姓能多读一点书,多扩展一点视野。

希望子孙把农村图书馆办下去

在炳仙斋,记者碰到了不少前来道贺或参观的林玉山好友,大家对他在家乡捐建图书馆的义举,都竖起大拇指,赞誉有加。

作家潘文森说,2005年,为了办图书馆,林玉山一下就捐了15万元,要知道,这是林先生一元一元“抠”出来的。这“抠”就是情——一位老知识分子对家乡人民的痴情;这“抠”就是爱——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共产党的热爱。

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杨加清说:“林玉山是学者,没有别的收入,就是靠工资加稿费,他平时很节俭,开馆当天穿的那件对襟唐装是我认识他以来穿得最好的一件衣服,他把辛苦省下的钱都用来搞图书馆,把文化送到农村,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林玉山的儿时伙伴、60岁的村民林秋渝告诉记者一件事,炳仙斋开馆那天,林玉山在会场上说的一段话让现场很多人都感动得掉下眼泪。林玉山说:“希望我的子子孙孙继承我的志愿,把这个图书馆一代一代办下去,如果有哪个不肖子孙不好好办,我在九泉之下也不会瞑目的!”(记者 吕路阳/文 叶义斌/摄)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