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唱好“红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明确了红歌的现代意义,关键在于实现,即我们今天如何唱红歌?
要实现红歌的现代意义,首先需要我们唱出红歌的时代精神,特别是从音乐专业的角度体现出红歌的开放性与时代性:从红歌的器乐表现形式(配器)上,可以用民族乐队伴奏,可以用管弦乐伴奏,也可以用电声乐队甚至于摇滚乐队伴奏,甚至纯粹的器乐演奏;从红歌的声乐表现形式上,可以采用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等各种唱法,也可以采用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各种形式。总之,我们应以开放的、发展的眼光对待红歌,“不拘一格唱红歌”。比如老年人可以用民族唱法,青年人可以用通俗唱法,少数民族还可以用原生态的唱法。黑龙江电视台近日推出的电视剧《东方红》,其主题曲“东方红”与片尾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将现代作曲技法(即拼贴法)和原生态唱法融合起来,堪称时代精神的典范演绎:在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宽广深厚的弦乐持续音和领袖的谈笑风声“伴奏”下,粗粝高亢的男声“吼”出的《东方红》,唱出了红歌的历史内涵与时代精神。今天,我们唱红歌,如在演唱技法上满足于对以往的简单重复,在演唱方式上局限于过去的固定模式,在演唱风格上固执于昔日的规范教条,这样的演唱即使非常专业,也难免会将红歌片面化、模式化、教条化,使红歌被今人当作已经熟悉的东西而忽视、当作陈旧过时的东西而抛弃,乃至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而引来反感。今天,我们唱红歌,唯有象电视剧《东方红》的主题曲一样唱出新时代的精神,才是实现红歌现代意义的最佳方式。
要实现红歌的现代意义,其次需要我们唱出红歌的历史内涵。熟知并非真知,会唱国歌,并不等于我们明白国歌的产生背景与历史内涵;恰恰相反,在时间的淘洗下,曾经风雷激荡的历史光芒被遮蔽。对于生长于新时代红旗之下,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艰难岁月、体验过革命年代血与火洗礼的当代青年来说,烈士的鲜血渐行渐远,曾经引导不同时期文化潮流的红歌简化为纸上的乐符。如能够组织近代史学家与音乐家共同撰写出《红歌史》,使人们在传唱红歌的时候,充分理解红歌的历史内涵;正如历史文物的价值,本应完全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然而实际上却以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度为价值标准一样;对红歌进行深度历史阐释,透过红歌中展示出的外源性文化危机所带来的我国当代的文化转型与文化整合的特征(衣俊卿《文化哲学》),才是体现红歌的价值,实现红歌的现代意义的根本途径。
要实现红歌的现代意义,也需要相应的组织。重庆的“唱红歌”活动和江西电视台的“红歌”比赛,可以看作组织的两种模式。媒介的红歌比赛,可寓教于乐,可引导大众,因此,在比赛中,需要对红歌从广义的角度进行限定;在演唱的过程中,则可通过模仿原唱和创新演唱,丰富红歌比赛的形式,引导人们从感性上充分认识红歌;还要要求演唱者阐释红歌的历史内涵,升华红歌比赛的意义,启发观众从理性上深入了解红歌。而各地市机关单位及学校的群众歌咏活动,既可通过晚会的形式来表演和传播红歌,更可以通过趣味比赛的方式来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娱生活。但为了保证红歌的组织与演唱效果,必须在诠释红歌的当代精神和挖掘红歌的历史内涵两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真正唱出红歌的历史内涵,唱出红歌的时代精神。艺术的魅力在于其自发性,借助红歌的自发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有组织的演唱,使人们变自发为自觉,从而区别于大众的自发演唱,发挥组织的能动性,是实现红歌现代意义的重要手段。要实现红歌的现代意义,还要注意在演唱中超越红歌原有历史的局限,既看到将红歌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作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历史意义;更要让红歌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唐应龙)
责编:赵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