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青年的“元凶”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接受治疗的12岁女孩小吴,最初只是想了解婴儿是怎么出生的,却在网上查阅时看到了不少色情信息,后来又通过微信聊天与网友进行“裸聊”,并与男网友多次进行性虐游戏,同时在学校出现明显的暴力倾向。“为了纠正她的不良行为,我陪她旅行、带她进行心理治疗,但都没办法阻止她偷偷和网友联系。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心中会种下魔鬼的种子?”小吴的妈妈无奈地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来自网络的不良信息对身在其中的青少年的习惯养成和行为规范具有极强的引导性,特别是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在游戏中的行为有时会不自觉的延伸到现实社会中,进而衍生出各种社会问题。
近年来由网络游戏引发的暴力事件与未成年人犯罪屡屡见诸报端。2011年,湖北宜昌市抓获一个一年间入室盗窃30余起的小团伙,8名成员年龄在12至15岁之间,偷窃目的就是为了购买虚拟游戏“装备”。
2012年8月,辽宁新宾县永陵镇发生特大杀人案件,17岁嫌犯李某因与女友发生矛盾,杀死女友亲属2人后,沿途刺死6人,刺伤5人,嫌犯行凶时装扮成网游角色形象受到社会普遍关注。
2013年9月,江西抚州临川二中高三学生雷某在课间玩手机游戏被班主任孙某收走,11时许,雷某手持水果刀,在教师办公室割破孙某的颈动脉,致孙某当场死亡。
记者采访了解到,参与校园暴力事件的青少年大都有痴迷网络游戏,或者阅读不健康读物的经历,在不良信息的误导下,这些孩子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混淆,他们既是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也是暴力文化的受害者。
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陶然从2003年开始收治网络成瘾青少年,12年来已经治疗了7000多个网瘾青少年。他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几乎全都有暴力冲动,其中58%都有过对父母扇耳光、将父母按在地下踹打的严重暴力行为。“因为妈妈阻止其上网,一个来自安徽的男孩挥刀砍掉了妈妈的耳朵。而这些孩子的暴力倾向大都源于网络游戏之中。”陶然说。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6-08两岸青少年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在仓山区少年宫举行
- 2015-06-03各部门争掀青少年网络安全宣传教育热潮
- 2015-06-03网络低俗语言排行 净化网络语言保护青少年
- 2015-06-03专家呼吁净化网络语言保护青少年
- 2015-06-0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