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在成都市青羊区一所少儿书院的教室里,一群孩子身着汉服、手执毛笔,跟着老师们一起体验古人的学习方法和德行。近年来,国学热升温,各式各样的国学培训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有国学功底的孩子更出众吗?对此,家长有不同看法。
谈国学有利提高孩子修养
上午9点左右,家长带着孩子陆续来到学校。孩子们的年龄大约在6岁10岁之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更衣室,换上汉服,孩子们摇身一变,“穿越”成为汉代小儿郎。老师为孩子们讲授国学知识,教孩子们正衣冠、拜孔子、诵国韵、学习茶道、学写“德”字。“孩童时期是智力和记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多诵读经典古籍和诗歌,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对孩子的记忆和智力开发都有好处。”李老师介绍。
当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养成了不少小毛病。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为人处事之道,让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口的语句时,潜移默化中学习其中包含的美德。她认为,国学教育,既增强了孩子的国学修养,语言表达能力也变得流利起来。
不过,一提到国学,大家立马联想到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对这群年仅6—10岁的孩子来说,难度会不会大了点呢?
“我们把复杂的国学内容简单化,简单的内容生活化,并且根据孩子年龄特点,结合多媒体应用丰富课堂,让孩子分阶段学习。”李老师笑着解释,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们通过讲故事、观看动画视频,将经文诵读理解与实践导行相结合,寓教于乐。
调查70%家长支持学国学
如今,成都不少中小学已陆续开设了国学班。昨日,记者就“孩子有无必要到培训班学习国学”在街上随机采访了20名家长,其中14名家长认为,在空闲时间内,可以让孩子学习国学;另外有2名家长明确指出“没必要”,其余均表示无所谓。
“其实我也想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但孩子的课业任务重,数学、化学样样要补习,没那么多时间。”家长吴女士说。
当然,也有家长认为学习国学没有必要。王先生的儿子在小学已将《弟子规》背得滚瓜烂熟,但对其中的道理却是一知半解。对此,他认为,“忠孝仁信”等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应该由家长和老师言传身教,没有必要非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里面学习。
变化孩子改掉很多坏毛病
每个周末,张女士便会陪着孩子到学校学习国学礼仪,风雨无阻。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半年的国学学习,让女儿改掉了很多坏毛病。
比如吃饭时,孩子会等到长辈们都入座了才坐下:“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家长要是没有敲门,随意进出他人卧房,孩子则会教导他们“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些变化,让大人们看在眼里,也不禁啧啧称奇。
让一位妈妈印象最深刻的是,某个周末,一家人吃完午饭,“晚上我来煮饭!”一声稚嫩的声音冒出,当时一家人都没放在心上。
下午5点,同往常一样,妈妈进厨房准备做饭。“等等,我也要帮忙!”妈妈一阵讶异后,欣然同意。在妈妈的指导下,一个多小时后,一顿丰富的“大餐”终于摆上餐桌。
原来,当天国学课堂上,老师播放了一段动画。故事说的是,父母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能吃上一顿孩子亲自煮的饭,而孩子却没放在心上。时光飞逝,直到父母头发花白,离开人世,这个心愿变成遗憾。
最后,屏幕上出现了一排字,“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