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中的笛箫诗篇
五、冷艳之美的洞箫
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在数千年华夏文明的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韵昧给人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冷艳一词是对箫声的一个最确切的概括。历代民间艺人,宫庭乐手和文人雅士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创造了深浸着华夏文明特色的箫文化。唐代诗人李白在《宫中行乐辞》中把箫比做“凤”,有“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之说,故又有凤箫之称。唐代出现的“尺八”,亦属于箫类。
唐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将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的传说融入全诗,“青山”、“水”、“秋”、“草”、“桥”、“明月”、“夜”等突显出一份静态之美,加上一个“何处教吹箫”,使得全诗人透出一股冷艳的独特意境。《唐诗选脉通评林》胡次焱:对草木凋谢之球,思月明吹箫之声,寂寞之恋喧哗,始不胜情。
唐诗三百首中的管乐器,以沉郁、低婉、跌宕起伏、苍凉、阴冷、愁苦等特点见长,皆属于冷色调的特性。事实上,好多乐器不仅仅可以表现阴冷、柔和的一面,亦可表现阳刚、热烈、明亮的暖色调,只是由于在那种常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年代,愁闷的情绪更明显一些而已。
责任编辑:金婷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