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未成年人> 空中课堂 > 正文
汉晋时代的琴文化:用琴声表达的浪漫心曲
http://wmf.fjsen.com 2014-11-26 16:16:32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嵇康作为魏晋名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琴的缘分就极深。他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写道:“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这是广为传颂的名句,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生存状态的生动描绘。嵇康传世的诗数量有限,但是,提到弹琴的诗句却极多,居魏晋诗人之首。《文选》卷十八载有他专门咏琴的《琴赋》,结尾写道:“凌扶摇兮憩瀛洲,要列子兮为好仇。餐沆瀣兮带朝霞,眇翩翩兮薄天游。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把这几句诗和蔡邕《释诲》中胡老援琴而歌的词句相比,所构成的境界极其相似。从蔡邕到嵇康,他们理想的人生境界离不开琴,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是独立人格的象征。他们亲手弹奏的琴声,是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生命的自由吟唱。难怪嵇康被斩首前还要弹奏一曲《广陵散》。临终时他没有太多的话语,唯一的遗憾就是他死之后《广陵散》失传。陶渊明和魏晋名士不是一类人物,但是,在追求人生自由时以琴为寄托,却和魏晋名士没有根本的差异。《时运》诗称:“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答庞参军诗》云:“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陶渊明诗中频繁出现的意象是归鸟、孤松、白云、秋菊,同时还有清琴。琴和其它四种自然物象一样,作为人生自由的象征出现。

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曾经受学于蔡邕,他继承师业,同样是弹琴高手。阮瑀之子阮籍,是魏晋名士的主要代表,善啸,亦善弹琴,他的《咏怀诗》第一首写道:“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第四十七首又写道:“青云蔽前庭,素琴悽我心。”弹琴是他的精神寄托,也是他抒发苦闷的一种方式。阮籍之侄阮咸,“竹林七贤”之一,《晋书·阮籍传》记载:“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虽处世不交人事,惟共亲知弦歌酣宴而已。”弹琴成为阮咸放达性情的标志。阮咸之子阮瞻,“善弹琴,人闻其能,多往求听,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甚至可以“终日达夜”弹琴,弹琴成了生命的一部分。阮氏一门的精湛琴艺,最终都来源于蔡邕。由此看来,魏晋名士把琴和人生的自由联系在一起,是蔡邕首开先河。

如果我们对东汉中后期文人的琴艺不是仅仅视为作家本人所具备的才能、技艺,而是置于古代作家生命意识的觉醒、独立性的增强,以及艺术才能多样化、人的丰富性日益展开的背景下加以审视,那么,它的重要意义就充分显示出来。它不仅是东汉作家达到较高文化层次的标志,而且泽及魏晋时代的文人。琴文化的传承,昭示了作家主体意识的增强、个性的突出、人的艺术才能日益多样化,这种趋势在魏晋南北朝一直持续着。

翻检这段历史,不禁让我们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传承有两点沉思:一是文人需要怎样的修为?琴棋书画的修养标准并不是不合时宜了,只是那种凝神静气,那种刻苦砥砺,阻碍了当下一些文人的急功近利的躁动,因此这种美好才远离了我们。魏晋名士的洒脱有其消极一面,但洒脱又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人的生活丰富性的高标。二是对传统文化的拯救迫在眉睫。多少人在空喊,但又有多少人在脚踏实地的劳作?我们要意识到,无数的文化精粹不断地流逝在弹琴的指间。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承的民族,才能是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民族。

首页 上一页 [1] [2] 显示全文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