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有中国情人节之称。在这一天,女子们会以纪念牛郎织女的形式或以各地特色习俗来祈求心灵手巧和美满姻缘。殊不知,七夕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虽传颂忠贞不渝的婚爱观,却不只是女人节、情人节,七夕也是男人节,是古代读书人的“晒书节”、“魁星节”,还是古人的“晒衣节”。
昨日,记者专访民俗研究专家周良,他引经据典,以生动的语言和独到的见解,讲述了他对七夕传统文化的观点和看法,介绍了流传在通州的七夕民俗。
七夕背后不简单
不止爱情
源于星宿崇拜,还是晒书晒衣节
通州时讯:除了被认同为中国“情人节”,传统文化节日“七夕”还有哪些内涵?
周良:关于七夕的记载,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楚国。典籍《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传说的雏形。
提起七夕,大家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其实爱情只是“七夕”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部分,此外,七夕还有读书和卫生的含义,也有晒书节、晒衣节之称。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后人拜牵牛星和织女星也是源于此,可又不止于此。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科举制度中,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所以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这种说法保留了七夕最早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每年七夕都在三伏天,气温高湿气重,书籍容易受潮,读书人就选在七夕这一天中午把藏书拿到空场上晾晒防毁损。有一个成语“郝隆晒书”,说的就是西晋时期,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郝隆饱学多才,七月七日见人家晒书,他就解开衣扣袒胸露腹躺在太阳下晒肚子,面对别人询问,他说:“我晒书”,以示自己满腹经纶,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晒衣也同理,人们选在七夕晾晒衣服,有杀菌消毒、避免虫蛀的作用。可是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却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看到邻居晒衣时,全是绫罗绸缎、光彩夺目,就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衫。有人诧异地询问他在干什么,他道:“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此可见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 |
![]() |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