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未成年人> 空中课堂 > 正文
“师傅”与“师父”有什么区别
http://wmf.fjsen.com 2014-11-26 15:52:36 来源:智悲德育网    我来说两句

在中国人的教育辞典里,“师傅”与“师父”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傅”与“师父”的区别在哪里,往往混用这两个称呼。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榖梁传》中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

战国时期称老师为师傅,还有另外一条材料可以证明。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在吕不韦的操纵下,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终于回到了秦国。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里的“师傅”与教学关联,显然指的是老师。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

显然是因为“师傅”的地位太尊贵,声望太高,才出现了所谓的“身为师傅,贵极人臣”。从西汉到南宋,“师傅”的涵义几乎为帝王之师这一特定的所指独占,很少例外。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老师也可以蒙受此称。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至于用“师傅”来称呼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则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

“师父”之称,不仅出现得较晚,而且使用的频率也非常有限。《四库全书》中虽然数百次出现,但大都别有所指,与我们要讨论的“师父”不同。

“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姚思廉的《梁书》中说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绍,曾任“宋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在《文苑英华》中,“师父”也一再出现。其中所指,和“师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如“臣虽驽劣不才,窃服师父之训”,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师,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盐梅;投钓升朝,封四履而称师父”。

[1] [2]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