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未成年人> 空中课堂 > 正文
古代“开学典礼”内容
http://wmf.fjsen.com 2014-11-26 15:52:17 来源:北京晚报    我来说两句

每年的9月1日,是各大中小学举行开学的日子。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有开学仪式或“开学典礼”吗?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正衣冠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行拜师礼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论语·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净手净心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朱砂开智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太学和国子监是古代的大学吗

木文南

太学和国子监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的大学。对于太学,《辞海》称,“其名始于西周”。《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太学建立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设,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也就是说,太学和国子监都只是“相当于”古代的大学。其实,国子监除了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学院”,还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太学则为古代的中央官学,太学和大学尽管只有“一点”之差,但就办学宗旨、教授内容、学员学制等方面而言,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中国古代大学可以说是从太学到国子监逐渐发展的,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遂在京师长安首设太学,太学也是历史上第一座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隋炀帝时,太学改为国子监,但国子监内还同时设太学。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且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到元、明、清三代开始,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或国子监,国子监既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教育最高的行政管理机构。

如今大学的概念是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提供教学以及研究条件并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其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学者的。但太学和国子监是古代封建政权培养精通儒家经典官吏的,学生毕业即可步入仕途,因而古代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此外,所学课程也迥然有异。太学中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太学所关注的只是人文领域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他自然科学和医学等专业并未涉及。太学的学生被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东汉时还有“诸生”、“游士”,西晋时有“礼生”、“寄学”、“散生”、“弟子”等称呼;国子监的学生则都叫“监生”。明代监生分为四类,称作四监;清代分为十类,称为六贡四监。明清规定,只有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吏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