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未成年人> 空中课堂 > 正文
汉语成语涵义的演变
http://wmf.fjsen.com 2014-11-26 15:45:01 来源:北京晚报    我来说两句

近来,电视上热播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吸引了很多中小学生参与。而且,由于比赛中听写的诸如瓮牖绳枢、斫轮老手、龙骧虎峙、俟河之清等成语连许多成年人都提笔忘字,因而也引发了人们对“汉字危机”话题的广泛关注。其实,还有很多词语,历经岁月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乌焉成马,与原来的字词已有天差地别。

“乌焉成马”源自古语中的“字经三写,乌焉成马”,意即乌、焉、马三字字形相近,文字经过多次转抄,很容易传写出错。比喻事经辗转,易出讹谬。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词语被“乌焉成马”、改变了原有的味道?

“蛛丝马迹”与“马”没有丝毫关系

成语“蛛丝马迹”,很多人耳熟能详,其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意思是说,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可是,却有不少人望文生义,将其误解为人们所骑之马,认为 “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中,也称“马迹”为“马蹄的痕迹”。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 “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灶马!

“灶马”学名“突灶螽”,昆虫纲,直翅目,蟋螽科。体粗短,长约20毫米,暗褐色或污白色且有麻点暗纹,后足发达,能跳跃。穴居,常群居暗湿处,是屋内灶前常见的昆虫。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中记载:“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也。”“促织”即蟋蟀。“灶有马,足食之兆也”,表明在古代人们习惯上将“灶马”简称为“马”。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虫三》中也有关于灶马的记载:“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这些都说明了灶马的生活习性是经常活动于灶台之上。灶马在灶台上爬行之时,常会留下一丝不易察觉的痕迹,这种痕迹便是“马迹”。又因它与细微的蜘蛛丝一样让人难以辨识,于是人们便将二者等同起来,并称为“蛛丝马迹”。

“蛛丝马迹”一词最早见于清代王家贲的《别雅序》中:“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疑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由于灶马是一种昆虫,所以“蛛丝马迹”又常写做“蛛丝虫迹”,如清代夏敬渠所著《野叟曝言》七十九回中就有“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之句。此外,灶马还可入药,据《本草纲目》记载:灶马“干燥全虫性味辛、咸、温,入肺、脾二经,捣碎外敷,可治竹刺入肉,有拔刺消肿之功。”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