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有资料来看,中国第一把椅子,出现在敦煌第285窟的西魏壁画。壁画上,菩萨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垂足而坐。从那时起,我们现在日常的垂足坐姿产生了。但用“椅”这个名字来描述这种坐具还没有形成。而且那个时候,人们只把它当作是一种高型的坐具,人盘腿、或者跪坐在椅子上。椅子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从西域流传到中原,文人士大夫对此却兴味了了,只有少数贵族和僧侣使用。
虽然从西魏开始,椅子就已经在中原出现,但它的出现不会立刻改变广大汉人跪坐的习惯。在唐朝出现了后世的“圈椅”。在唐画《挥扇宫女图》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丰腴的宫女慵懒的躺在圈椅中。这种坐具,不再仅仅被视作是“坐榻”,而被称为“倚”:很显然,因为它可以在坐的时候倚着。《通雅》就说:“倚卓(椅桌)之名见于唐宋。”而这,将改变中国人跪坐的传统。在有名的描绘南唐官僚的画卷《韩熙载夜宴图》中,共出现了六把不同式样的椅子,其中五张都是用来垂足高坐的,只有一张是用来跪坐的,可见一斑。
在宋代(960年~1279年),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普及民间,结束了几千年来跪坐的习俗,中国人完成了从“跪坐”到“垂足高坐”的起居姿势革命。这个时候,单纯的“可以依靠”的“倚”字已经不能描述这种坐具。而且用“倚”这个动词来描述一个名词,也不符合汉人的习惯以及汉语的传统。因为椅子都是木头制作而成,所以用“木”字旁的“椅”来代替“倚”成为大势所趋。宋人著述的《新五代史》《五代史补》《春渚纪闻》《老学庵笔记》《大宋宣和遗事》《东京梦华录》等书中都用“椅”字。宋时的孔平仲说:
古字通用,后人草则加草,木则加木,遂相承而不知也。如倚、卓,遂作“椅桐”之“椅”,“棹船”之“棹”。……(孔平仲《孔氏杂说·卷四》)
不过,桌椅的“椅”并没有完全盗用原来梓树意思的“椅”,而是“借尸还魂”,即借用了“椅桐”之“椅”的字形,再借用了“依靠”之“倚”的读音,然后结合起来表示桌椅之“椅”的意思。随着椅子的日渐深入生活,而表示梓树意思的“椅”日渐从生活中消失,我们熟悉的
“椅”更多的是读“倚”声。以至于我们很少提及它的本义了。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