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未成年人> 空中课堂 > 正文
“晕”是指冷月还是指残烛
http://wmf.fjsen.com 2014-11-26 15:39:35 任国征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2013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第二大题中的诗词鉴赏题型为阅读两首诗回答问题。其中之一是金朝赵秉文的《和韦苏州〈秋斋独宿〉》,此诗如下: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试卷第一题是关于诗中诗人的心境,答案说“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第二题是关于第一句的修辞手法,答案说“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先看第一题的答案。“冷月(晕)”和“秋雨”在古诗里是常见的描写孤独心境的元素,如李白《长相思·其一》诗中:“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再如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但是,根据气象学知识,下雨时是看不见月亮的,也就是说“雨”和“月”不能同时出现。所以“冷月残烛,秋雨寒枝”不符合常识。

再看第二题答案明确说“晕”是借代月亮,并说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雨声在深竹”。《辞海》(第六版)也说:“晕常是坏天气出现前的征兆,民间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谚语。苏洵《辨奸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东汉许慎《说文新附》说:“晕,日月气也。”西汉《史记》说:“日月晕适,云风,此天之客气,其发见亦有大运。”可见,从古到今,“月晕(月亮光环)”是预示有风而不是有雨,所以“晕”不能引出“雨声在深竹”。

高考语文答案应当具有权威性和严谨性,但以上两个答案却出现了违背科学常识的错误,很不严谨。究其原因都是把“晕”理解为月亮,即答案所说借“晕”代“月”,这就使“冷月”和“雨声”作为古诗画面同时出现,这明显与气象常识不符。众所周知,由于云层厚时特别是下雨时是不会出月亮的,在古诗里也极少把“月”“雨”同时出现,而例外是白居易《长恨歌》诗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但那是在描写状态而非画面。

难道是作者写作此诗时出现了疏忽?作者赵秉文作为金末“文士领袖”,主长文坛四十年,“历五朝,官六卿”。元好问称他“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大诗,则沉郁顿挫学阮嗣宗,真淳简淡学陶渊明”。

此诗是赵秉文对唐朝韦应物(韦苏州)《秋斋独宿》诗的唱和之作,这首小诗精绝之处在于前两句“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但怎么会出现这种“冷月”和“雨声”同时出现的错误呢?难道“冷晕”还有其他更为合理的释义?

查阅《王力古汉语词典》和《辞海》均说“引申为光影、色泽四周模糊的部分。”而诗中此句正好有“残烛”一词,可以据此探究设想“晕”与“烛”是否有一定关联,是否可以理解为“灯晕”。根据这一线索查阅唐朝韩愈《宿龙宫滩》“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可见“灯”可以“生晕”,那么“烛”也可以“生晕”。所以“冷晕侵残烛”的意思是“残烛”形成“灯晕”。

再来看“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整句话是描述残烛听雨和孤灯湿竹的凄冷景象,这也是我国古诗里非常唯美的符号。有趣的是查阅《全唐诗》时发现这两个意境也经常在古诗出现,如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再如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中:“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所以,此诗中的“晕”应当理解为“残烛”的灯晕,而不是“冷月”的月晕。据此,我们可以尝试如何使高考答案更加合情合理、知情达意。更改如下:

第一题关于诗人的心境,答案可改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室内残烛冷晕,室外秋雨湿竹,看到夜鸟触景生情。”

第二题关于第一句的修辞,答案可以说“此句修辞手法为拟人,以‘灯晕’入侵包围‘残烛’来反衬天涯孤客满目‘夜雨’‘湿竹’的单调凄凉。‘晕’配以‘冷’,突出寒意。”

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词鉴赏题型是传承我国宝贵诗词艺术瑰宝的重要考察形式,其答案应当极其严谨,符合科学常识和文学规律。“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为我们以后语文教学和应试敲响了警钟。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