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未成年人> 空中课堂 > 正文
说“父”“伯”
http://wmf.fjsen.com 2014-11-26 15:39:31 来源:国学网    我来说两句

说起“父”“伯”,大家都知道:“父”是爸爸,“伯”是爸爸的哥哥。这没什么可以说的呀?其实这里面还真有那么一点儿可以说道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说说“父”“伯”里面的一些道理。

先说说“父亲”的“父”。大家学过音韵学,都知道钱大昕。他在《十驾斋养心录》里面提出很多关于上古音韵的创见,比如《古音舌上类隔之说不可信》等。其中最有名、大家也经常提起的一个就是“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唇”。用守温三十六字母来说,就是“非敷奉微”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只有“帮滂並明”。用这个理论,上古是没有“父”(fu)这个音的,应该读如重唇,也就是bu。

而我们都知道“伯”读如bo,“爸”则读如ba。这些都用b 开头的字是不是存在某些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事情的源头,应该追溯到人类出现的早期,那时候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所谓的母系社会,就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那个时候,妇女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制备日常衣食并主持家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有重要作用。担任族长的一般是年长的妇女。并且氏族禁止内婚,氏族成员进行族外群婚,人们“知母不知父”。比如中国云南的泸沽湖旁的母系社会,家庭成员都是一个外祖母和母亲的后代,即一母所生的孩子永不分家,永远和母亲与舅舅生活在一起;男不娶,女不嫁,家庭内都是母系血缘的亲人,没有父系成员。财产按母系继承,血缘按母系计算,整个家庭中,母亲处于支配的地位,享有崇高的威望。亲属关系中,有外婆、有母亲、舅舅、姨妈及子女,却没有翁婿、婆媳、妯娌、叔侄等关系。既然没有父系成员、也没有叔侄关系,所以那个时候当然不会有“伯”“父”(以及“爸”)的差异。

然而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已经开始出现了语言以及文字符号。在人类最先发出的语音中,只有可能是两个音,那就是厚唇吐气音“bu”和“mu”。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代社会婴儿学习发音时看出来。“mu”音就对应了“母”和“妈”。而在母系社会,“bu”不可能指向父系成员,那指向什么呢?

男性在母系社会中虽然没有主宰性地位,但是雄性的力量和伟岸的身躯,在抵御自然界的猛兽时,却能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在从母系社会往父系氏族演化的过程中,部落内部没有父系成员,而对强壮的男子却越来越尊敬、崇拜。于是出生的儿童,对氏族中最强壮有力的男性赋予了一个语音:“bu”。

在进入父系社会后,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强壮的男子,有可能得到最丰富的食物;在与其他部落的对抗中,拥有优势力量。而最强壮的男子会占有最多的女性资源,也就可能成为最多孩子的父亲。于是对强壮男性称呼“bu”的做法愈发得到加强。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化,家庭成为个体单位,文明渐渐发展起来,文字也随着系统化,“bu”也开始了分化:对父亲的“父”、“爸”;对男子的美称“甫”、“夫”;对强者的赞美“霸”、“伯”……

清朝的考据学大师王念孙提出训诂学上的一个著名的规则,就是“同音相训”。所谓的“同音”,就是上古音相同。上古音相同的字,字义上往往具有相通之处。“父”、“爸”、“甫”、“夫”、“霸”、“伯”诸字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父”、“爸”同义,“甫”、“夫”同义,这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

古代文献中,“甫”“父”很多就是通用的,随便举个例子,比如《梁父吟》,常常又写做《梁甫吟》。

“春秋五霸”,也经常写作“春秋五伯”,可见“伯”“霸”相通;我们通常的排行是“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最大,而霸也有老大、最大的意思。

我们现在分析“父”、“爸”、“甫”、“夫”、“霸”、“伯”这些字,还可以看出远古时的人们对强壮男子的尊敬和爱戴。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