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父”“伯”,大家都知道:“父”是爸爸,“伯”是爸爸的哥哥。这没什么可以说的呀?其实这里面还真有那么一点儿可以说道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说说“父”“伯”里面的一些道理。
先说说“父亲”的“父”。大家学过音韵学,都知道钱大昕。他在《十驾斋养心录》里面提出很多关于上古音韵的创见,比如《古音舌上类隔之说不可信》等。其中最有名、大家也经常提起的一个就是“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唇”。用守温三十六字母来说,就是“非敷奉微”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只有“帮滂並明”。用这个理论,上古是没有“父”(fu)这个音的,应该读如重唇,也就是bu。
而我们都知道“伯”读如bo,“爸”则读如ba。这些都用b 开头的字是不是存在某些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事情的源头,应该追溯到人类出现的早期,那时候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所谓的母系社会,就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那个时候,妇女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制备日常衣食并主持家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有重要作用。担任族长的一般是年长的妇女。并且氏族禁止内婚,氏族成员进行族外群婚,人们“知母不知父”。比如中国云南的泸沽湖旁的母系社会,家庭成员都是一个外祖母和母亲的后代,即一母所生的孩子永不分家,永远和母亲与舅舅生活在一起;男不娶,女不嫁,家庭内都是母系血缘的亲人,没有父系成员。财产按母系继承,血缘按母系计算,整个家庭中,母亲处于支配的地位,享有崇高的威望。亲属关系中,有外婆、有母亲、舅舅、姨妈及子女,却没有翁婿、婆媳、妯娌、叔侄等关系。既然没有父系成员、也没有叔侄关系,所以那个时候当然不会有“伯”“父”(以及“爸”)的差异。
然而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已经开始出现了语言以及文字符号。在人类最先发出的语音中,只有可能是两个音,那就是厚唇吐气音“bu”和“mu”。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代社会婴儿学习发音时看出来。“mu”音就对应了“母”和“妈”。而在母系社会,“bu”不可能指向父系成员,那指向什么呢?
男性在母系社会中虽然没有主宰性地位,但是雄性的力量和伟岸的身躯,在抵御自然界的猛兽时,却能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在从母系社会往父系氏族演化的过程中,部落内部没有父系成员,而对强壮的男子却越来越尊敬、崇拜。于是出生的儿童,对氏族中最强壮有力的男性赋予了一个语音:“bu”。
在进入父系社会后,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强壮的男子,有可能得到最丰富的食物;在与其他部落的对抗中,拥有优势力量。而最强壮的男子会占有最多的女性资源,也就可能成为最多孩子的父亲。于是对强壮男性称呼“bu”的做法愈发得到加强。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化,家庭成为个体单位,文明渐渐发展起来,文字也随着系统化,“bu”也开始了分化:对父亲的“父”、“爸”;对男子的美称“甫”、“夫”;对强者的赞美“霸”、“伯”……
清朝的考据学大师王念孙提出训诂学上的一个著名的规则,就是“同音相训”。所谓的“同音”,就是上古音相同。上古音相同的字,字义上往往具有相通之处。“父”、“爸”、“甫”、“夫”、“霸”、“伯”诸字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父”、“爸”同义,“甫”、“夫”同义,这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
古代文献中,“甫”“父”很多就是通用的,随便举个例子,比如《梁父吟》,常常又写做《梁甫吟》。
“春秋五霸”,也经常写作“春秋五伯”,可见“伯”“霸”相通;我们通常的排行是“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最大,而霸也有老大、最大的意思。
我们现在分析“父”、“爸”、“甫”、“夫”、“霸”、“伯”这些字,还可以看出远古时的人们对强壮男子的尊敬和爱戴。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