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入诗刻画人物,鲜活饱满
数字入诗用来刻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
婷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是杜牧赞美一位歌妓的姿容美丽的。首句中的“十三余”,是“婷婷袅袅”歌妓的芳龄。此句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第二句中的“二月初”虽指春花,但显然是以花比人。以二月初的豆蔻比少女的娇嫩,以它在春风中摇曳的娇姿比少女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这种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诗人写这首诗时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他在第三句提到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的“十里”长街“扬州路”。诗的最后一句“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未明说,但读者已完全能意会了。
白居易在他的名篇《琵琶行》中,多处巧用数字,把诗中人物形象塑造得楚楚动人,真实可信。“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的诗句,这“千”、“万”、“半”写出了琵琶女不愿露面、十分羞赧的神态。琵琶女有娴熟的技艺,有绝世的容姿,却有悲凉的身世。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她不想见人,“千唤万唤”才肯“出来”,并不是在拿身份、摆架子,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逼真地描绘了她的出场之态,表现琵琶女的难言之痛。“转轴拨弦三两声”,写琵琶女校弦试音,“三两”将琵琶女弹奏技巧的纯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得你耳中犹有“琵琶声”在回荡。曲终了,艺女用拨子对着琵琶的中间用力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四根弦同时发声,象撕裂了绢帛,多么生动、逼真、形象!在通过琵琶女的自述交代琵琶女身世时,作者也用了数字,如:“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这些数字的运用,不仅使女主人公当红时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而且对她后来由于年老色衰、被繁华的生活抛弃、只好在江面上只身守空船的形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反衬。
妙用数字刻画人物,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不少佳句,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简直就像电影里的一个特写镜头,在一瞬间,镜头由远拉近,杨玉环的花容月貌非常张扬地一闪,顷刻之间,皇宫里所有的宫娥嫔妃都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正因杨玉环有如此的绰约风姿,难怪乎能起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效果。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