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养廉
主簿正厅上方是“俭养廉”,是说要严格要求自己,以一个“俭”字廉洁自己的操守和形象,从而留得清白在人间。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子说他平生有“三宝”,其中之一就是“俭”;孔子也大力提倡“节俭”,反对奢侈;诸葛亮曾以“俭以养德”教育其子;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也着力论述了“俭”之于一个人厚德立业的极端重要性。先贤们何以不厌其烦地对“俭”字大做文章呢?因为,智慧的他们通过大量血淋淋的事实深切地认识到,“奢”是万恶之源,只要放出这只狰狞怪兽,必祸患无穷。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贪婪的种子深埋在心底,这也是君子要日参省乎己的深刻原因。商纣王并非一个庸人,更非一个笨人,而是一个资质非常杰出的君主,可是却成为遗臭万年的亡国之君。究其原因,就是一个“奢”字铸成这一大错。西晋的石崇,由于把“奢”字看得比天还大,在荆州刺史任上公然做强盗,从而积下大量不义之财,他的奢侈令人发指,连皇帝司马炎都远远比不上他,最后的结果就是被夷灭三族。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此有极深的体悟,并且坚持了一生。他每餐只用蔬菜一品,绝不多设,被呼之为“一品宰相”。年轻时添置的一件马褂,穿了30年,还像新的一样。老家祖屋,已经100多年了,残破程度可想而知,其弟曾国荃觉得家中人口增多,便另建了一幢新房子,曾国藩闻知,大为恼怒,至死也未搬进新屋。
曾国藩在家书中,屡屡告诫子侄“以奢为尚,漫无节制,此败家之气象也。”“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之所以如此谆谆以告,是因为他深知,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守住一个“俭”字,便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而贪图物欲奢华,居江湖必为盗,居官衙必为贼,绞尽脑汁,巧取豪夺,最终必定会身败名裂甚至祸及子孙。与之相比,清清白白一生,堂堂正正一世,万古流芳的廉洁之吏,不知要清醒睿智多少倍。
在专制、闭塞的封建社会,竟能膜拜、倡行这样富有远见和政治智慧同时也极具儒家“仁政”、道家“无为”思想的“三字经”,而且还有那么多的有识之士终身笃行践履,这个令人惊叹的历史现象无疑值得后人去省察、借鉴与深思。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