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衙门上的“三字经”同样富含智慧
勤补拙
白居易在《自到郡斋题二十四韵》中有这样的句子:“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拙”者,有蠢、笨之意也,即便是自谦,通常也是指资质不够高,能力不够强而言。
客观地说,这些先天的东西往往很难改变,但是,却并非毫无办法死路一条,通过后天努力也是一样可以弥补的,这个有效途径就是勤奋。古人对此就一再告诫:“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则不怠,“勤”则不废,“勤”则不穷,“勤”则必成。否则,哪怕再聪明,再能干,只要被“惰”字所俘虏,则一生必懈,必败无疑。满清政权是从朱明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堂堂的一头中央大象,竟让一个边地蚂蚁给打败,其根由并非这个庞然大物是纸糊的道具,而是自万历皇帝后期开始,朝政就长期无人打理了,大臣们你们看着办,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爱卿,对得起自己的工资就是大大的好官,日积月累,百弊丛生,终至千疮百孔,大厦倾覆。所以,清初的皇帝们个个都是勤于政务的拼命三郎,特别是雍正皇帝,他平均每天批阅的奏章都有1万多字,而且是端端正正、工工整整的楷体。满天星斗时,他已经坐在朝堂上等候,然后便是没完没了的会议、接见、筹划,直到夜深人静万家酣眠时,他还在灯下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功课。据考证,他的睡眠时间每天不过三四个小时。他的勤政效果是显著的,不仅使清初的统治基础进一步巩固,也使康熙晚年倦政遗留下的各种弊端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使这个新生政权日益焕发勃勃生机,短短的13年,为后来乾隆时期走向全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数正反两方面事例,都清清楚楚地说明了这样一个浅显朴素但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就是,只要能勤,即可补拙、补缺、补陋,补先天之不足,创造令人惊奇和赞叹的人间奇迹。县丞正厅上的“勤补拙”匾额,即是这些的注脚和诠释。
责任编辑:金婷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