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自南宋以来,多少读书人通过它的启蒙了解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其实,还有另一种“三字经”,虽然没有人这样称谓它,但在封建衙门这个特殊的地方,其地位丝毫也不逊色于那个妇孺皆知的版本,并且每天都高高悬挂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官府大门上。
公生明
在封建社会,一进衙门,首先就会发现一块巨大的碑石威严地矗立于大堂前,这就是有名的“诫石”。它的阴面刻的是十分有名的16字名言:“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而阳面刻的是更为显眼、更为夺目、更为庄严的“公生明”3个楷体大字。
此3字最早语出《荀子·不苟》,曰:“公生明,偏生暗。”也就是说,没有偏心便没有偏见,也就不会滑向偏激的泥淖。公正,便没有先入为主,没有影响判断的各种人为的干扰,塞蔽心灵的乌云便自然烟消云散。沧海月明三万里,扶桑亮彻遍宇宙。物之理,事之理,天地之理,人之是非还能不明察秋毫吗?
明朝时,泰安知州顾景祥认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若是能够真正领悟这3个字的妙处,并能身体力行之,不仅能够帮助自己走得稳健,更能走得长远,一生无忧无患,遂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八月,以“公生明”3字为骨架,血肉丰满为一则《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刻石置于泰安府衙。顾景祥的始开先河,后来被有信仰、有理念、有操守的官员们深为认同,“蝴蝶效应”即一波波扩大。山东巡抚年富以端劲的楷书碑之,后又由清代名臣颜伯焘刻石立于西安碑林,峻峭、浑实、锐利、酣畅,警策之余,又令人爱不释手,久久忘归。
“公生明”3个遒劲的大字,每个进出衙门的食俸者随时都可以目睹之,心念之,有公则有明,则不会生糊涂念,说糊涂话,做糊涂事,虽处风波之地亦可闲庭信步安然无恙矣。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