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德化13岁“黑户”少年每周独行近30公里求学 2014-09-22 09:03:55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
13岁的传都正在做饭 东南网9月22日讯(本网记者颜财斌)他今年仅13岁,13年来,他没有走出过这座大山,没有见过城市中五彩的霓虹灯;5年来,每周他独自步行14多公里到镇上求学,光鞋子就走坏了30多双;住校的他,每周生活费仅10元,“零花钱”三个字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生活,而咸豆角也是家中主要的配菜…… 小传都的家在德化县龙门滩镇的一个小山村里的山丘上,距离镇政府所在地还有14公里的蜿蜒山路。 家事:花甲得子家庭贫困 母亲患精神疾病 他叫郑传都,出生于福建泉州德化县龙门滩镇霞山村。该村地处德化县城东南,逐年来随着村民陆续外迁至城里务工、学习,如今的山村已人烟稀少。19日中午,记者驱车绕行数十公里的蜿蜒山路,来到了小传都的家中。 “孩子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没有谁和她正常沟通过。”向记者介绍小传都家事的一名村干部边说边不时摇头叹息。村支书郑加进介绍,小传都的父亲郑礼昆早年离异,2000年的一天,郑礼昆在山路中见到一名流浪乞讨女子,就把她带回家并生活在一起,但没有办理任何相关手续,那时他已近花甲之年。“后来,该女怀了孕。因为生活困难和出行不便,孩子是在家里自行分娩,因此并没有相关的出生证明,孩子的户口自然也就没有了着落。年复一年,小传都的‘黑户’身份便一挂至今。” 由于精神疾病,小传都的母亲无法说出自己是哪里人,也不知道自己叫什么,更不会说普通话,这也使得婚育的相关手续迟迟无法补办。而平时,母子俩也仅是用双手比划的方式交流。“2003年,传都的母亲精神病发,在家中大吵大闹,乱砸东西,甚至打孩子,郑礼昆只好把她暂时关起来。”郑礼昆的亲戚告诉记者,2008年,小传都的母亲在病情发作的时候一把将自己的房子连同家具全部烧毁。后来,民政部门拨款让村里帮他们盖了约60多平方米的两层房子,但也只是个遮风避雨的地方,非常简陋。 在他们家中记者看到,两张简陋的床上堆着一家子的被子和衣服,其中一张“床”其实是一块木板下面垫着四个小木箱,这也是小传都睡觉的地方。楼下的一间房里摆放着一张用木板简单钉制而成的饭桌和一些箩筐,桌子上有三大碗的咸菜,不时会有几只苍蝇“光顾”。所谓的“厨房”就是在楼梯背后的泥地上挖一个30厘米深的土坑,上面叠起两层砖石,煮饭的时候往坑内添加柴火。“这个更像我们在野外烧烤,哪里像厨房。”一位开车载记者进村的泉州市区朋友如此感慨道。 砍柴、做饭、种地……只要在家里,懂事的小传都都会主动承担起家里的全部家务,有时候还要做农活。“我和父亲至今不知道母亲的名字,父亲给母亲取了个名字叫‘卡叫’(方言谐音)。”小传都说,近几年来,母亲的病情时好时坏,父亲在附近一家铁厂打零工,有时会带着母亲沿着山路走走,“我们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再发病”。 每周,13岁的小传都基本都是一个人步行往返学校和家,单程有14多公里。 求学:每周伙食费10元 步行往返近30公里求学 无论种地、砍柴,还是学习,小传都一般情况下都是穿着一双拖鞋,而那双布满尘土的球鞋则被他小心翼翼地收在床边,只有寒冬难耐或者有事情的时候才舍得穿。据亲戚透露,小传都每周都要步行近30公里的山路往返学校和家里,5年来已经走坏了30多双鞋子。 传都的家距离学校有14多公里,走路需要4个小时左右。从上学的那一年起,每个周一,小传都总要早早起床,架起柴火煮稀饭,吃饱后整理一周的书籍就上路了。每到周五,老师会把课程提前教完,让他早早回家。平时则住在学校,与老师和其他两位同学一起生活。“现在我一个人走还很害怕,特别是傍晚。山路上经常有蛇出没,看到了蛇,我只好跑得远远的。有时走累了,我就捡块石头扔着玩,或捡一节枯枝边走边甩,有时也会哼曲子来壮胆。”小传都说,近年来有时村里刚好有好心的村民进城,会用摩托车顺便送他到学校。 据村干部介绍,其实2008年传都便到了入学年龄,但由于体弱多病、没有户口等原因,未能及时就学。直到2010年秋季,10岁的小传都才到中心小学报名。 泉州市德化县龙门滩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只有5个老师和3个学生的小学。回忆起当时接待其报名的时候,学校教导主任廖清海说,传都刚入学时又黑又瘦,穿着寒碜,还患有湿疹,身上散发阵阵异味,令人心酸。入学后,郑传都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一些其他小孩不穿的衣服,身上的皮肤病也治好了。 “传都上课很认真,作业也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总体还不错,数学分数在七八十分之间,偏好语文。”据廖老师介绍,放学后,他会拿个篮球在球场上玩,或者和其他同学打羽毛球,晚上老师会辅导三位同学学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家庭困难,小传都每周上学前父亲会给他10元钱,这便是他一个星期的伙食费。至于许多城里孩子所说的“零花钱”,在小传都的生活中就压根没有出现过,他也从不会奢望。“学校很好,老师也很好,我在学校和老师们一起吃饭,一起生活,生活用品也是学校提供的,老师们都很照顾我。”说起学校的老师,小传都的言语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激。老师们都表示,郑传都勤劳、乖巧、懂事,生活自理能力强,是个很不错的孩子,只是家庭太困难了。 在他的家中记者看到,回家后的小传都并没有舒适的地方做作业,总是蹲在床边,一蹲就是1个多小时。“我想读书,希望可以改变我的家庭,让父母亲的生活好一点。”只要没事,小传都都会拿把椅子坐在门前看书,谈起将来读初中的事情,他认真但不自信地对记者说:“能进城读书我当然很高兴,但那样需要的钱就比现在多,我不知道能不能去。如果要租房子,我肯定上不了。” 采访中,村支书郑加进悄悄地告诉记者:“在家里他经常是一锅稀饭吃一天。有时遇到母亲发病,三餐没有着落,邻里见他可怜,送些饭菜给他吃,但也无法照顾周全。” 每次出门和归来,小传都习惯站在楼顶的平台上,眺望走过5年的求学路。而“黑户”与贫困可能迫使他不得不放弃小学之后的学业。 希望:镇领导拍板“特事特办” 只待DNA报告结果出炉 “目前镇村都已安排专人跟踪小孩子的入户事情。DNA报告出炉后,立即指派专人带他到派出所做笔录。如DNA结果符合要求,将立即为其办理入户。”记者采访小传都事情当天,龙门滩镇党委书记涂德望一同前往看望小传都一家,并当即对小传都的“黑户”一事拍板。涂书记表示,镇里将及时与当地公安机关协调并解决好此事,同时也将于村委会一起,保证小传都完成学业。 经当地查实,小传都没能入户的原因是父母当年没有办理结婚手续,其母亲生育时也没有到医院分娩,因此孩子落户没有任何有效的证明证件。根据相关要求,派出所只有在确认其父子关系后方能上报。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由于没有户口,小传都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多事情受到了阻碍。 “目前,由于小传都及其母亲没有户口,所以只有其父亲郑礼昆一人享受低保政策。”村支书表示,尽管如此,镇村两级党委政府及周边村民平时也对他们一家的生活和小传都的学习有所照顾。只是随着小孩子年龄的增大,无论是进城读书,还是生活中的办理相关手续、个人医疗保险等都需要其个人身份证明,这也成为迫在眉睫解决的事情。 面对记者采访,郑礼昆激动地表示:“孩子一直没法入户,这么多年了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办?这次听说入户有了希望,这么多好心人又愿意帮我这个老人家,我也放心了。” 上周,一位村民受霞山村支书郑加进的委托,开车带郑礼昆父子前往泉州东南医院做亲子鉴定。院方表示,鉴定结果预计在本周三之前出炉。也就是说,假如郑礼昆与小传都的父子关系得到认定,小传都的“入户”一事将有望在本月解决,国庆之前将可以领到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告别13年的“黑户”生活。 此外,在记者的联系下,目前已有社会热心人士和组织表示愿意在适当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对小传都的学习、生活给予帮助,希望他可以好好读书,完成理想。 对此,本网记者将跟踪报道。 尽管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但是周末回家,好学的小传都也会将书包装满书回家复习与预习。 蹲在床边做作业对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每次一蹲都超过1个小时。 小传都做作业很认真,经常等到老师的表扬。 小传都在家除了学习还要承担家务和下地劳作。13岁的他,经常要到山里砍柴做饭。 一锅稀饭时常便是他们家的一日三餐。 而所谓的厨房,其实就是楼底下背后的小空间。 挖个土坑,架个锅,这便是他们家的灶台。 三大盆的咸菜是他们家的主要配菜。菜很咸,以至于小传都每吃一口都要眉头紧锁。 楼下简陋的房间,即是农作物和农具的储藏间,同时也是他们的餐厅,苍蝇也是这里的“常客”。 翻山越岭来回学校与家里已经成为13岁小传都生活中的一部分。 采访中,小传都的笑容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是眉头紧锁。 打球是小传都放学后的主要活动。因为学校里只有3个学生,所以他也从来没有打过一场正式的篮球赛。(图为通讯员提供) 小传都至今没有户口,成为已过花甲之年的父亲一块放不下的石头。 日前,小传都和父亲在热心村民和亲戚的帮助下,来到泉州市区进行DNA鉴定,希望该结果可以帮助小传都顺利落户。(图为通讯员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