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阳光少年> 最新活动 > 正文
一群中学生的艺术青春
http://wmf.fjsen.com 2014-07-10 09:40:49 卞军凯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学生倾情饰演《雷雨》人物角色。

话剧《雷雨》演出现场

东南网-福建日报7月10日讯(本网记者 卞军凯)7月5日晚8点,莆田五中体育馆内“电闪雷鸣”,全场观众却鸦雀无声,他们的目光全部聚焦在场馆中心的小舞台——台上,由印时话剧社表演的话剧《雷雨》刚刚开场。一群高二学生组成的演出团队磨砺一年,终于完成了对这部经典之作的精彩演绎。

当天晚上,是莆田五中举办的第四届话剧节。在《雷雨》登场之前,观众还欣赏了一出由高一学生表演的话剧《月满西楼》。尽管一年只有一次登台的机会,但话剧节已经在他们心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占据的高中时光,也多了一抹绚丽的青春色彩。

一部戏:表演50分钟,排练50多次

《雷雨》是每年话剧节雷打不动的保留剧目。因为《雷雨》全剧时间长,所以选取了第二幕、第四幕表演,总长约50分钟。

做这样的安排,印时话剧社导演关小楠认为,一方面,《雷雨》是高中课本的内容,容易引起中学生共鸣;另一方面,《雷雨》是一部经久不衰的话剧经典,是“一块磨砺演员功夫的磨刀石”。

当晚的舞台上,虽然道具简陋、服装将就,但学生们的表演却非常精彩,语气、表情、动作都拿捏得十分到位。无论是见钱眼开的鲁贵、颐指气使的周朴园,还是热血沸腾的周大海、养尊处优的繁漪,都让人眼前一亮,观众一下子就被他们的表演带进了剧中,对那个风雨欲来的午后身临其境。

特别是戏份较多的鲁妈(梅侍萍),表演者入戏深,在回忆20多年前的不幸遭遇时泪流不止,直到演出结束仍然眼圈通红。由于体育馆没有空调,当晚馆内就像一个“大蒸笼”,“鲁妈”的上衣被汗水完全浸透,汗水甚至从袖口滴到了地板上。表演者何含青是高二学生,她说,去年看学长表演《雷雨》时就被深深打动,轮到自己上台时,更是对这部剧投入了许多感情,“也对自己的辛苦付出动了情,在今晚的表演前,我们已经数不清排练了多少次”。

“超过50次!”导演关小楠帮他们记了下来,“话剧社同学从高一升入高二后,我就开始为《雷雨》选演员,一般每个星期五的晚自习是固定排练时间,一年只排一部戏。话剧节前几天,改成每天排练,作最后的冲刺。”

当《雷雨》落幕、演员谢幕时,观众席上连续5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这群喜爱话剧的中学生说,一年等一回的演出既是“尖峰时刻”,也是告别仪式,“我们升入高三,就要暂别话剧了”。

一个人:钟情话剧十几年,痴心不改

“最灿烂的绽放,就是最痛苦的开始。明天,我就要开始重新为下一届话剧节的《雷雨》寻找演员了。”当观众席上的人群慢慢散去,坐在空荡荡的体育馆里,导演关小楠的话语里带着伤感。

他的本职工作是莆田五中的英语老师,对话剧艺术钟情已久。1997年,他读高一时,参加了话剧《皇帝的新衣》的表演,从此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话剧。大学就读漳州师范学院时,他又遇到了被评为全国百强社团、入选福建省首批校园戏剧示范基地的芗涛剧社,在这里如鱼得水,大二就开始担任芗涛剧社社长,他导演、参演的《窗外有片红树林》等多部话剧成为校园经典。

2008年,关小楠在校长的支持下,创办了印时话剧社。他把芗涛剧社的剧目设计、舞美、服装等全套经验运用到印时话剧社,以大学社团的标准来打造莆田五中的这个中学生社团。

第一次纳新,就有200多人报名。关小楠精心挑选了30名学生,组成了第一届话剧社,每个周六下午,他都要给学生上话剧理论和表演课,再反复筛选出适合的演员,花一年的时间筹备和排练,这才有了每一届话剧节的惊艳表演。

身为剧社创办人,关小楠的角色并不仅仅是导演,他还要像个家长一样安排剧社的“柴米油盐”。“几年来,一直缺少经费。”关小楠说,之所以将《雷雨》作为保留剧目,不用购买新剧服装也是原因之一。记者还注意到,舞台上许多道具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话剧节前,关小楠从闽中食品公司拉来了几万元赞助。这是话剧节第一次收到商家赞助,剧社拿出一部分资金,请来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和技术团队,这让演员们惊喜万分。“比较之下,过去的音响太差了。这次学生们表演完跟我说,老师,今晚的音响太棒了,我都不想从台上下来了。”关小楠说。

一份情:把对话剧的热爱,传承下去

表演结束后,大家合影。有人喊了一句“话剧社的都上来”,舞台上一下子就站满了。不仅有这一届的,已经读大学的前几届话剧社学长也都来了。“母校的话剧节是一生难忘的记忆,一有机会就会来欣赏。”第一届话剧社成员、现在大学就读播音主持专业的陈玮炜说。

像陈玮炜一样,许多学生在印时话剧社里开启了自己的艺术梦想。莆田五中团委副书记蔡群峰说,话剧社的一些同学在表演中挖掘了自己的兴趣,在升入大学时选择了自己热爱的戏剧、美术、表演、主持等专业,话剧社培养的艺术特长生越来越多。

“我已经负责了两届话剧节的筹备,同学们对话剧的热情和付出,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我。”蔡群峰说,为了将这份热情一届届传承下去,学校团委对话剧节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

传承,也是印时话剧社第三任社长、现在莆田学院就读的陈建雄对记者强调的一个词。看了当晚的表演,他用“非常赞、很满意”来形容。陈建雄说,他读大学后也参加了话剧社,但在表演中发现,当初印时话剧社的水平与大学相比一点也不差。他说:“我们高中学生都能演得那么好,一定要继续走下去!”

走下去并不容易,需要重新招人、重新定角、重新排练……一切都是辛苦的重复。

不过,在课业最繁重的高中时光里绽放的艺术之花,不正需要辛勤的汗水来浇灌吗?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