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头传习所里的“美术课”
泉州三中初一学生实地感受这一国家级非遗,感叹雕刻精巧传神
江师傅介绍手中的木偶头
东南网5月14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黄谨 文/图)一双灵巧的手,借助刻刀,一点一点地唤醒木头里沉睡的精灵,这是泉州独特的木偶头雕刻艺术。昨天上午,泉州三中初一年四班的学生,在校长吴徽明和老师李碧芬的带领下,走进江派木偶头雕刻世家江碧峰的家中,近距离玩赏木偶头,听江师傅讲述江派木偶头的传承故事、“木偶之父”江加走的艺术人生。
李碧芬老师介绍,在美术课堂上,学生能学到一些关于木偶头雕刻的知识,也会用橡皮泥学着做些木偶造型人物,但真正的木偶头雕刻艺术在江家。“学校开过关于木偶头的赏析课,也邀请过江碧峰入校讲课,但这些都比不上到木偶头雕刻传习所走一趟更直观。”
近看木偶造型
3天为一个“家婆”梳头
在传习所里,满柜子都是木偶头,成品多达数百个,还有些未完成的正处于不同制作工序中。它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眉目间似有神韵。学生小赖感叹道:“江家的木偶头做得这样传神,好像赋予这些人物以灵魂。”
“没有熟练的双手和细腻的心思,怎能做得这样精巧。”学生小罗说,她曾用橡皮泥做人物造型,对照着照片,花了一节课才勉强塑造出一个女性,却无法细致表现出女子的年纪,而江家的木偶头,每个都面容精致、个性分明。
江碧峰向学生们介绍了江氏木偶头最经典的两个造型:“家婆”和“白阔”。
“所谓‘家婆’,就是职业媒婆,她的腮帮子要瘦,太阳穴上要贴两块头痛膏,发髻约5厘米高。”江碧峰介绍,家婆的发髻要用40厘米长的真人头发做原料,光为一个家婆梳头,就要耗费2天,然后还要多1天的时间来用铁丝捆好,自然风干。
而“白阔”,是一位九旬老翁。江碧峰说,“白阔”是祖传下来的造型和称呼,其毛发都是用蚕丝制作。蚕丝制作的毛发细密,适合用在老人的造型上。
走进木偶世家
从50种到400种木偶头
说到泉州的木偶头雕刻,就不能不提到江碧峰的祖父——江加走,被称为“木偶之父”在国际木偶界享有盛誉的木偶大师。其作品被视为瑰宝,欧美日等国家艺术博物馆都加以珍藏。1972年,周恩来总理曾把一件江加走木偶头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2007年,江加走木偶头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江碧峰介绍,江派木偶头雕刻艺术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辉煌。
江加走的父亲江金榜是制作粉彩木偶神像的老艺人,江加走自幼受父亲影响,热衷雕刻木偶。他大胆创新,把从父亲手中学到的50多种木偶头像,发展到285种,其中250种都有名称,各具鲜明的性格和特征。
江碧峰说,传到他这一代,是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江朝铉要求14岁的他开始学习这门祖传技艺,他从此放下书本,拿起了祖传的刻刀,开始了他的木偶头雕刻传承之路。现在的他,在祖辈的基础上能做出400来种木偶头。而父亲江朝铉,对木偶头雕刻的付出更是令人钦佩,为了木偶头,他的右眼都失明了。
□木偶头小知识
“家婆”:也就是职业媒婆,一般是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她们以介绍婚事,事成之后抽取礼金为生。她们能说会道,所以腮帮子是瘦削的;为了撮合更多的姻缘,她们还得动脑筋,晚上常常思考到失眠,所以太阳穴上贴着两块头痛膏。
“白阔”:须发皆白的90岁老翁形象。白阔年纪大,说话也很费力,不过却是健康快乐的。他的头用三块构件组合而成,说话的时候脸颊、鼻子和下颌都会动,三块构件需要相当吻合,动起来才能灵活自如,是最考验雕刻功力的一种做法。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4-16闽西木偶戏上“京”夺魁
- 2014-03-06福鼎店下上演木偶戏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 2013-12-23晋江市“百场木偶进百校活动”启动
- 2013-11-05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七旬老人钟情木偶头雕刻56载
- 2013-11-01儿童励志电影《木偶传奇》在泉港区峰尾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