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疯狂的“惟升学是瞻”热潮下,中小学生们就像是一块块橡皮泥,学校需要什么样子的学生,家长们就努力把他们捏成什么形状。
一项高峰时期有五六千人参加的赛事,因为取消了升学加分,现在参加人数不到100人;以前家长求着老师送孩子进体校锻炼,现在则是求老师不要让孩子被体校选中,因为体育锻炼会耽误孩子学其他“有用”特长的时间。
如今,名校“特长生招生政策”成了孩子学特长的“风向标”。然而,考级、升学和“才艺梦”,有哪些孩子会如愿以偿?有哪些孩子发乎于心的喜欢?又有哪些孩子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三年挖不走一个体育苗子
进入4月份,不少小学老师开始“盘点”校园里的体育生备战春季运动会,可让一些体育老师发愁的是,学校里能到区体校训练的“好苗子”数量连年走低,甚至出现连续两三年没有一个体育生的情况,以至于学校运动会成绩越来越“难看”。
“五六年前,有家长给我‘送礼’,想把孩子送进体校练身体。如今,家长给我‘送礼’,为的是让我千万别把孩子送进体校。”谈起近年来的家长“变脸”,青岛市南区一所名校体育老师无奈地说。
每年体校来学校挑“苗子”,哪怕孩子喜欢,家长也要变成“拦路虎”,称自己孩子没有“体育梦”,就是怕练体育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成绩。青岛市南区体校唐老师介绍说,现在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中能升学加分的是“热门”,但凡送孩子来锻炼的,九成家长强调千万不能耽误孩子的学习。
孩子特长多是家长“订制”
“孩子的时间太有限了,特长班、比赛什么的,一定要仔细挑选。”
升学临近,在众多家长QQ群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孩子们选择最合适的特长种类、比赛项目,成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热议的话题。“一二年级的时候,多是看孩子的兴趣来选择特长班,到了四年级以后,必须要学一两门能出成绩的。”一名男家长表示,每年优质中学所招收的特长生种类,就是四五年级学生特长学习的“风向标”。
据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青岛赛区的专业老师回忆,在2005年2006年的巅峰时期,每年都有5000多名学生参加“华赛杯”,而当数学竞赛中考加分政策被取消,小升初中数学特长生也被叫停后,这一赛事立马受冷,上一届“华赛杯”整个青岛只有不到100名学生参加。与此对照的是,由于青岛实验初中设立了国际象棋特长生,在青岛首届中小学生国际象棋赛上,来自青岛137所中小学的1300名国际象棋选手,轻松创下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国际象棋比赛纪录。
青岛国际象棋协会副裁判长王宏伟称,这仅仅是青岛市从2005年之后猛增的十几万国际象棋“娃娃军”的一部分。在这样疯狂的“惟升学是瞻”热潮下,中小学生们就像是一块块橡皮泥,学校需要什么样子的学生,家长们就努力把他们捏成什么形状。
培养特长应坚持“兴趣为先”
青岛市实验、26中、39中等热门初中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每年招收特长生项目并不一致。“比如我们学校去年管乐团里两名萨克斯学生毕业了,那么下一年就会招萨克斯。”一所名初中负责人透露,一般情况下,学校每年招收特长项目都不太相同,家长要是以这个为“风向标”,那真是碰运气。
“这不是特长的错,错的是社会赋予特长太多功利色彩。”对于究竟该不该培养孩子的特长?如何培养?教育专家大多都坚持“兴趣为先”。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经谈道:“强制的学习导致恐惧、厌倦和神经衰竭。孩子会变得毫无信心,因为忧伤而失去了自然的欢乐。”一位教育专家表示,培养特长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前提有两个:一是要学有余力,二是要放长眼光。要把培养特长放在发现特长之后,因材施教;其次不能以考级、升学等作为培养特长的目标。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2-28孩子在家发脾气 家长无奈不敢惹
- 2014-02-28“零起点”咋教 专家:家长不必“提前恶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