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会怎样行笄礼?
闭上眼睛,我带你去看新时代的笄礼现场——
主人礼宾纷纷就位,淙淙的古琴曲奏响,如悠悠泉水;香炉里升起淡蓝色的香雾,袅袅地飘散在空气中……笄礼开始了。
在这个过程中,笄者将要先后更换三次服饰——当然了,都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和发饰。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
笄者梳着双鬟髻、穿着“采衣”入场,采衣是短裤褂样式古代童装,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她端坐好后,负责为她加笄的“正宾”上前,将双鬟髻梳成一个发髻,用罗巾包住,然后插上一支造型简朴的发笄——这叫做“初加”。初加后,笄者到场地东边的更衣室(叫做“东房”)换上素雅的襦裙,素色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然后面向父母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然后是“二加”。正宾去掉笄者头上的发笄,换上一支秀气的发簪,然后笄者回东房换衣——线条优美的深衣(尤其是曲裾深衣)象征着花季少女的婀娜秀丽。出场展示,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最后的“三加”则换上更华丽的钗冠和大袖礼衣。这是汉族女子隆重的礼服——雍容大气,典雅端丽,正体现了传统审美中女性最美的风范。现在不像古时候的忠君思想,所以,“三拜”的意义应该相应地发展——笄者出房展示,然后向挂在墙上的国旗行拜礼,表示自己报效祖国的决心。
当然,在这三次加笄的同时,主宾都会诵一些励志的祝辞——这些祝辞已经约定俗成,类似我们给老人祝酒总说的“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一样。大意是这样的:“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
三加之后,如同羽化的蝴蝶一样,笄者从稚气的孩童转变成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下来是一些象征性的纪念礼节:
1.醮子:笄者接过正宾递过的醴酒,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有司奉上饭,笄者接过,象征性地吃一点。这一仪程中,笄者和正宾要互相行几次拜礼。
2. 字笄者:就是给笄者取“字”。“姓名字号”,是传统文化中完整的姓名结构,许多历史名人都有神采飞扬的“字”与“号”。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呼吁恢复国人取字的风俗。的确,不妨尝试给孩子取一个意韵隽永、有励志作用的格调高雅的“字”。表字意在激励人生,算是给孩子的一生添上一笔色彩。
3. 聆训:笄者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或传授一个成年人该担当的责任,或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谆谆嘱咐。笄者应该静心聆听。
下来,笄者要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在父亲的致谢辞中,如:“小女某某笄礼已成,感谢各位宾朋嘉客盛情参与!”并与笄者向全场再行揖礼表示感谢……到此,笄礼完成。
当然了,礼仪不是文物,不能生搬硬套。按照“礼”的内涵,讲的是“恰如其分”,而不是一味恭敬。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我们需要在尊重文明传统、汲取既有文明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这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礼乐文化强调秩序与和谐,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会给我们庞大的民族带来屹立风雨的底气,给庸俗文化有泛滥趋势的当今,带来一股雅正的新风。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1-27《礼记·玉藻》中的传统礼仪要诀
- 2013-11-27传统礼仪: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 2013-11-27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是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
- 2013-11-27礼仪文化:敬词谦词 礼数自见
- 2013-11-27邵武市城郊镇:“宣扬文明礼仪”道德讲堂精彩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