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青年一代将传统节日当休假
在现代,传统节日对于凝聚民族精神,传承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最有活力的青少年中间,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却日渐式微。
30出头的徐浩文已经是广州一家公司的部门主管,“我们喜欢过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的节。中国传统的节当然也过,但那时候都是放假,气氛就比较沉闷老套。”徐浩文说,在他们眼里,中秋端午清明更吸引人的地方是“小长假”而不是节日本身。
这种态度,在青少年中很具代表性。广东医学院对部分学生进行的一项“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调查”显示,虽然47%的人都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有纪念意义,62%的人认为会一直传承下去;但真正知道各个节日来历的仅占9%,大多数人只是偶然、被动地了解。此外,76%的人认为传统节日没气氛或气氛一般,只有29%的人认真对待每个节日。
传统节日的文化承载力减弱,变得日渐单薄,首先是我们长期以来割裂传统、破坏文化的结果。有专家指出,近代以来很多不恰当的做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两三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使得他们无法通过家庭这一主要载体,把节日礼仪和风俗传承给自己的孩子。其次,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学校里传统文化的教育较为薄弱。永悦是广州天河区某小学的5年级学生,她告诉记者,有关传统节日的一些知识,绝大多数是自己看课外书了解到的,老师上课很少涉及。“比如二年级语文课就学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但老师仅仅是解释一下古诗的意思和诗人想表达的感情,却没讲清明的缘起。综合实践课本倒是会有些‘重阳登高’、‘嫦娥奔月’的故事,但从4年级开始就基本被语文、数学课占了。”
对于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中小学生更鲜有亲身参与和体悟的机会。永悦说,一般这个时候学校都放假,倒是那些“世界读书日”、“世界无烟日”等新纪念日,老师还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
此外,徐浩文提出,很多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与时代同步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以至于对于节日内涵的理解越来越单一,青少年大多喜欢新鲜事物,追逐潮流,而西方的节日往往更符合这一需求。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1-27国学的魅力
- 2013-11-27蔡志忠漫画进中小学国学课本
- 2013-11-27国学讲堂:认识汉字“济”
- 2013-11-27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 2013-11-27国学小常识:贡院是一种什么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