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阳光少年> 空中课堂 > 正文
“盛唐气象”孕育灿烂唐诗:美丽而不哀愁
http://wmf.fjsen.com 2013-11-27 15:54   来源:金鹰文化    我来说两句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个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艺术取得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处于极盛时期。诗歌创作在唐代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朝廷的科举制度也由写论文取士改变为诗赋取士。在流传下来的文学典籍《全唐诗》中,就辑录了两千三百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唐代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618年--712年)时期,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逐渐完成了诗歌声律化过程,奠定了中国诗歌中律诗的形式。使唐代诗歌呈现出自己的面貌。经过他们的努力,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的奢靡走向社会的大众生活,风格也从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初唐最杰出的诗人是陈子昂,他主张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陈子昂的诗歌刚健朴素,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从公元712年到762年称为盛唐,这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盛唐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有人歌颂自然,有人向往边塞,有人高歌英雄主义,有人发出失意的叹息。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

盛唐中最着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岑参以写边塞诗见长,高适的诗歌较能反映民间的疾苦。真正能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的诗歌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唐(762年--827年)诗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贺等人。白居易以讽喻诗见长,他在诗歌中讽刺横征暴敛,反对黩武战争,攻击豪门权贵,另外白居易努力使自己的诗歌语言更加通俗、流畅,生动感人,因而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李贺是一个短命的诗人,只活了二十余年,他生活穷困潦倒,仕途不顺,但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较浓厚的唯美倾向、伤感情绪。

公元827年到859年的晚唐时期,是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活跃的时代。杜牧的诗歌将清新与冷峻熔为一炉,这非常适合他在诗歌中表达政治抱负和激情。李商隐则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体现出自己在仕途上历尽的坎坷,诗歌常流露出伤感的情调。他着名的《无题》诗究竟是爱情之作,还是隐喻政治内容,中国诗歌评论界至今还有争论。

唐诗无“豪放”与“婉约”之分,唐朝诗人大多能够熔豪迈开阔与优美抒情于一炉;即便是抒发离愁别绪时,他们也绝少过度伤感和滥情。这或许与唐朝的强盛国力以及由此而生的整个社会从容豁达的精神气质有关,这也是我扬唐诗而抑宋词的重要原因。杜牧也不例外,他的时代已届晚唐,他的身世又颠沛凄苦,国破家恨的双重忧患却没有使他的笔端流露出太多的感伤与哀婉。美丽而不浓稠,悲壮而不哀愁,这就是唐诗的境界。生逢盛世的李白和杜甫是这种境界的集大成者,生于衰世的杜牧是这一境界的最后一个伟大守望者。

“诗仙”李白和他的诗

李白是中国唐代着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国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祖籍在今天的甘肃,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从李白的诗中我们得知,他的家庭富裕而有文化教养,他从小博览群书,除读书之外,还练得一手好剑。李白从二十多岁起,为了增长见识,到各地游历。由于他见识广博,才智过人,因此在诗歌写作上有了杰出的成就。尽管当时印刷、交通极不发达,但通过文人之间的相互题赠和交流,李白年纪轻轻已经很有名了。学习知识、应试入仕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一贯的追求。年轻的李白也非常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于是来到了国都长安。由于他的诗名,和名人的举荐,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入皇宫作翰林。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李白生性高傲,对当时官场上的腐朽风气很不满意,希望得到皇帝任用,让他有机会施展政治上的才干。而当时的皇帝只是把他看做一个御用诗人。再加上宫廷里的权贵对他诋毁,使得皇帝不再信任他。李白带着对朝廷的失望,离开了京城长安,重新过起“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云游生活。

李白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历中度过的,这期间他写下大量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诗句,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李白的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900多首,此外还有60余篇散文。他的诗歌以奇特的想象、恢宏的气势引人入胜。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世誉为“诗仙”。

“诗圣”杜甫和他的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常常以“李杜”,来代表唐代(618-907)诗歌的最高成就。“李”就是世界闻名的“诗仙”李白,“杜”则是被誉为“诗圣”的杜甫。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是着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杜甫从小就很聪明,勤奋好学,而且家学渊博,他七岁就会作诗,长大后对于书画音乐、骑马舞剑也是样样通晓。青年时代的杜甫自负才华、胸怀大志,才十九岁,就开始云游天下,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这段时期正是唐朝的繁荣时期,杜甫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渐广,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的千古名句。

杜甫也像很多文人一样,想在仕途上有所上进,他不断地以诗文投献应酬权贵、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屡屡受挫。中年时的杜甫在唐都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糜和穷人受冻饿死街头的凄惨景象,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警句。仕途的失意沉沦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杜甫认识到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公元755年,43岁的杜甫终于得到一个官职,可是刚过一个月,唐朝就发生了战乱,此后,战乱不停。这段时期,杜甫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清醒。写下了着名的诗歌《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愤恨。公元759年,杜甫对政治彻底失望,辞去官职。此时长安正逢旱灾,杜甫穷得实在过不下去,带着家人流亡到中国西南部的成都,靠朋友救济,过了四年隐居生活。杜甫在穷困之际,写下了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述了全家潦倒的处境,并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人解除痛苦,甚至想以牺牲个人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情意真切,体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怀。

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因为贫困和疾病,死在流亡途中。杜甫留存于世的诗篇有1400多首,深刻反映了唐朝经过战乱,由盛而衰的20多年的社会全貌,具有史诗般的壮阔。杜甫的诗体制多样、博采众长,融感事、纪行、抒怀、议论于一体,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深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