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阳光少年> 热点新闻 > 正文
泉州约有5.5万学龄留守儿童 教育欠佳期待破局
http://wmf.fjsen.com 2013-10-25 10:20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19岁小伙“撑不下去” 让我们一起帮帮他●追踪

泉州约有5.5万学龄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期待破局

小冉在父亲的搀扶下散步锻炼,他从小渴望的就是这样的父母的爱和关怀。这也是数千万留守儿童共同的心声。(石勇 摄)

“为什么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在身边,我的爸爸妈妈却不在?我要去找我的爸爸妈妈!”五年前,因为非常想念在泉州务工的父母,刚上初二年的留守儿童小冉辍学,只身来泉。当他终于实现多年愿望与父母一起生活时,却发现一切与他想象中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他选择逃避。

在小冉身上,我们看到了留守儿童之殇。“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一则顺口溜,反映出许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据今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记者综合泉州大开元寺扶贫救灾公益协会、鲤城区志愿者协会等多个部门的统计数据获悉,目前全市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为5.5万人。

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 学龄前规模快速膨胀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报告》指出,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与2005年相比共减少315万。而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可见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

留守儿童多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

留守儿童的分布很不均衡,《报告》指出,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其中,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最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分别为7.26%、7.18%和7.13%。

此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

1/3与祖父母居住 隔代照料面临挑战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因此,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205.7万。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监护人对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数据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3.13%和3.11%。

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绝大部分在50-59岁之间,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龄在50岁以下。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问题:教育欠佳

父母监护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均比受父母监护的儿童差。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最大心愿就是与父母团聚,使自己不成为留守儿童。

心理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少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另外,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缺乏。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

案例:自卑感强 拒绝上学

木木,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父母亲忠厚老实,外出打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木木经常感到孤独无助,遇事畏缩不前,自卑感强,不善于跟同学相处,在校内外表现差,学习成绩低下。

这学期开学初,木木先是沉默寡言,后来拒绝上学,在爷爷奶奶的强迫下到校后,又表现得暴躁冲动,攻击性强,引起同学们反感,老师也感觉施教困难。

经心理咨询发现,由于祖孙难于沟通,亲情淡薄,木木在身心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因此倍感孤独与失望。他羡慕其他同学,却又得不到同学理解,甚至遭受歧视孤立,因此非常期待关爱和亲情。

缺乏安全感 生气就推课桌

花花,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父母亲在江西打工,每年仅回家一次,花花留在泉州与奶奶为伴。几年前,花花的弟弟出生,弟弟随父母在江西生活,花花因此觉得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

她非常焦虑,没有安全感,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据花花老师介绍,花花性格较为孤僻、急躁,在学校上课时,因不懂如何与人沟通,时常把班级的课桌推翻,通过暴力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破解:完善社区教育监护体系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东华认为,因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学校教育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而缺乏针对性,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这三个主要因素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

因此,首先呼吁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携手,建立和完善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其次,建议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建立和健全“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他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 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发现心理问题较严重者,及时转介给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干预。

记者从泉州大开元寺扶贫救灾公益协会、鲤城区志愿者协会等机构了解到,目前全市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为5.49万人。今年初,以上两家单位联合发起《泉州留守儿童心理援助》项目,并多次开展关爱活动。

名词解释:留守儿童

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

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早报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