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自卑感强 拒绝上学
木木,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父母亲忠厚老实,外出打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木木经常感到孤独无助,遇事畏缩不前,自卑感强,不善于跟同学相处,在校内外表现差,学习成绩低下。
这学期开学初,木木先是沉默寡言,后来拒绝上学,在爷爷奶奶的强迫下到校后,又表现得暴躁冲动,攻击性强,引起同学们反感,老师也感觉施教困难。
经心理咨询发现,由于祖孙难于沟通,亲情淡薄,木木在身心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因此倍感孤独与失望。他羡慕其他同学,却又得不到同学理解,甚至遭受歧视孤立,因此非常期待关爱和亲情。
缺乏安全感 生气就推课桌
花花,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父母亲在江西打工,每年仅回家一次,花花留在泉州与奶奶为伴。几年前,花花的弟弟出生,弟弟随父母在江西生活,花花因此觉得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
她非常焦虑,没有安全感,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据花花老师介绍,花花性格较为孤僻、急躁,在学校上课时,因不懂如何与人沟通,时常把班级的课桌推翻,通过暴力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破解:完善社区教育监护体系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东华认为,因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学校教育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而缺乏针对性,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这三个主要因素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
因此,首先呼吁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携手,建立和完善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其次,建议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建立和健全“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他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 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发现心理问题较严重者,及时转介给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干预。
记者从泉州大开元寺扶贫救灾公益协会、鲤城区志愿者协会等机构了解到,目前全市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为5.49万人。今年初,以上两家单位联合发起《泉州留守儿童心理援助》项目,并多次开展关爱活动。
名词解释:留守儿童
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
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早报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0-08南安市点亮留守儿童“微心愿”
- 2013-09-22漳浦县环保局开展"中秋"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 2013-09-17华安马坑乡创新管理 让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不孤单
- 2013-09-16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走进武平湘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