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 热点图片 > 正文
渡河求学记

2013-05-30 14:51  卞军凯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66岁的老曾抓住水面上的绳子用力一拉,脚下的水泥船慢悠悠地动了起来。这是5月22日下午2点,莆田城区延寿溪上,家住城厢区龙桥街道延寿村西头自然村的老曾,用船渡河送孙子孙女到对岸读书的一幕。

五条船承载的教育希望

溪面上,扯起了五条绳子。溪边,平时停靠的船也是五条。在老曾送孙子孙女过河时,另外几条船也有先有后地忙了起来。大雨中,一个又一个穿着校服、系着红领巾的孩子被送到了对岸。

“在溪上行船5年喽!”老曾抹一把脸上的雨水,发出一声感叹。前几年,老曾家里农田被征走,儿子儿媳外出打工,照顾孙子孙女的任务就落到了他身上。5年前,孙子到溪对岸读幼儿园时,老曾花500多元买了这条船,早晨送、中午接、下午送、傍晚接,一天四趟,风雨无阻,“孩子读书可不能耽误”。

选择走水路,是因为旱路实在太远了。老曾说,从村里到学校有两条路,一条是经市救助站、东圳路、龙桥市场等地到学校;另一条是经延寿古石桥、荔涵大道等地到学校,走路都得绕一大圈,花一个小时,骑车也得半个小时。而用船,从家门口到学校,只需要十几分钟。

哗啦啦的雨点,不停地落在老曾身上。因为要用双手拽着绳子让船前行,他没法撑伞,花白的头发很快就湿漉漉了。溪面不宽,只有约30米,两三分钟后,船就驶到了对岸,孙子孙女熟练地跳上草地,抓起书包奔向学校。

据记者了解,西头自然村有100多户、600多人,年轻人、中年人基本上都在外务工、经商。在城区读书的孩子有50多人,光是在河对岸读小学的就有15个。“几乎都是爷爷奶奶当船工,留守老人接送留守儿童,她都70多岁了!”老曾指着一位阿婆介绍说。

“船工”们告诉记者,摆渡上学,是为了让孩子享受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其实,延寿村有所小学,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家长带到城区学校读书。特别是2008年溪水对岸的城厢区第一实验小学成立后,吸引了西头自然村大部分的学生,也就有了冒雨渡河去上学的场景。

其它热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