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成年人网配图
昆曲难唱
“依字行腔”是中国戏曲唱腔的最大特征之一,昆曲除了以前所讲“罕腔”和“豁腔”外,还有很多细节的润腔方式,如“带腔”、“撮腔”、“垫腔”、“迭腔”、“揉腔”、“擞腔”、“顿挫腔”、“橄榄腔”等等,有人不禁感叹,“这昆曲真是难唱呀”。是的,昆曲难唱这是业内、外人士的共识,原因很多。首先昆曲没有过门,一唱到底,因此对演员的呼吸(即所谓的“气口”)要求甚严;其次,昆曲剧目都是载歌载舞,对身段要求很严,大家知道边唱边舞是很吃力的事情,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很高的。
另外昆曲的曲词非常典雅,有的甚至达到艰深晦涩的地步,因此对演员的古典文学基础要求也很高。很多昆曲的曲牌音域很宽,曲牌达到了两个八度,甚至更宽 。如《长生殿·弹词》老生李龟年所唱[货郎儿二转],其音域是由C调的低音1到高音2,两个八度零一个音。《西厢记·佳期》红娘所唱的[十二红]则由E调的低音3到高音5,两个八度零两个音。
昆曲中音域达到二个八度的曲牌很多,如《牡丹亭-惊梦》 的[山坡羊]、《琵琶记·赏荷 的[桂枝香]、《白蛇传·断桥》 的[金络棠]、《长生殿-闻铃》的[武陵花]、《长生殿·絮阁》的[喜迁莺]、《千钟戮·惨赌》的[倾杯玉芙蓉]、《玉簪记·问病》的[山坡羊]、《邯郸梦-扫花》的[赏花时]、《牡丹亭·惊梦》 的[山桃红]、《荆钗记·见娘》的[江儿水]、《单刀会-刀会》的[驻马听]、《水浒记·活捉》 的[梁州新郎]、《跃鲤记·芦林》 的[降黄龙]、《浣纱记·寄子》 的[胜如花]、《焚香记·阳告》 的[朝天子]、《西楼记·玩笺》 的[二郎神]、《玉簪记·秋江》的[小桃红]等等。
诚然民歌也有高难度的如“青藏高原”也是两个八度,但毕竟凤毛麟角,能者不多。一般的歌曲最多有一个半八度左右。一些民歌如“小白菜”只有一个八度:
53 32 2 | 53 321 1 |13 216 6 |21 165 5 |6616 5 |
当今有的流行歌曲甚至不到八度只有六度,比如:
332 36 36 5 | 212 3 2 1-- | 6 3 2 1 | 656 765 5 — |
它的旋律比较昆曲的难唱不言自明了,因此很多剧种尤其京剧,像过去的“富连成”科班都拿昆曲作为基本功的教材,号召“文武昆乱不挡”。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会唱很多昆曲,他的《游园惊梦》、《断桥》等剧目都作为保留剧目拍成了电影,京剧舞台上很多武戏都是昆曲。如《挡马》、《夜奔》、《扈家庄》、《雅观楼》、《石秀探庄》、《钟馗嫁妹》、《挑滑车》等。
昆曲的四声与旋律走向关系
大家知道我国汉字分为四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字典上都用符号标在字音上面。而戏曲的道白,尤其是京剧昆曲大多是上韵的,称为“韵白”。之所以上韵无非是把原来就具有音乐性的普通话经过艺术处理,再加强它的音乐性、旋律性。一段高质量的韵白,犹如一首音符记录不了的歌曲,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使人陶醉,所谓“千金话白四两唱”就是对念白的强调,尽管这句话有失偏颇。古人留下四句口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直远送,入声短促急收芷。”元代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一书将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这样加上上声、去声。这就形成了阴、阳、上、去的四声。
所谓调值就是字的音高位置和走向,在京剧中,普通话的一声字在韵白中叫阴平字,它的调值最高,普通话的二声字在韵白中称阳平字,它的调值低于阴平字,但阴平、阳平两者都要求“平道”,不要“低”和“昂”,普通话的第三声叫上声,要求从低音向高处冲着念或唱。所谓“猛烈强”就是这个意思。普通话的第四声就是韵白的去声,要求从高处向低处念或唱,尾音再向上翘一下。念白是没有音符的唱,唱是有音符的念。二者合二而一,相辅相承,辩证统一。
昆曲的四声在曲牌旋律中是怎样体现的呢?昆曲的阴平字要高于阳平字这一点与京剧相同,如《牡丹亭·游园》[步步娇]第一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中“晴丝吹来”四个字,因为“晴字”、“来”字是“二声”阳平字,像“丝”字、“吹”字是一声阴平字,所以 “晴”字比“丝”字低,“吹”字比“来”字高。
再说上声字,昆曲的上声字旋律走向与京剧上声字走向完全相反;京剧由低向高唱,而昆剧则由高向低唱,这种腔型昆曲叫做“罕腔”,是专为昆曲中汉字中三声也就是上声所用,如《牡丹亭·游园》[步步娇]中春香唱“艳晶晶花簪八宝填”的“宝”字是这样唱的,几乎经过一个八度滑落下来,在《牡丹亭·寻梦》[江儿水]这个曲牌中“花花草草”的“草”字、“生生死死”的“死”字两字都为上声字。因此可以说昆曲大多数上声字音符都是由高向低的走向,可泛称“罕腔”,只是下滑过程的快慢不同罢了。
昆曲的去声字在旋律中的位置相对较高,它要比昆曲的阴平、阳平上声都高,并且出口后还要向上面的音滑去,昆曲去声字的腔型,叫“豁腔”, 《荆钗记·见娘》一折中,王十朋唱的一段[刮鼓令]曲牌,唱词中去声字在旋律中的位置,相对都是很高的。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05-29趣味国学:你的名字取自儒家哪部经典(图)
- 2013-05-29国学讲堂:庄子智慧语录
- 2013-05-29【漫话国学·世说新语】身无长物是种境界
- 2013-05-29国学知识:毛笔的起源与发展
- 2013-05-29国学活用:信陵君的“下位”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