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家庭的养老困扰
对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带来的问题,我的战友欧阳体会颇深。
欧阳从部队转业到省政府机关工作,妻子在一家企业上班。欧阳在安徽老家有年迈的父母,南京有岳父岳母,老人均已过古稀之年,女儿今年上初中三年级,可谓上有老下有小。
由于工作性质决定,欧阳经常要出差、加班加点,常常得“一心挂两头”。母亲患有严重高血压和哮喘,他很担心,但因分隔两地,惟有逢年过节才能去老家看望父母。
一天夜里,父亲因胆结石发作,疼得在床上直打滚,瘦小的母亲用板车将父亲拉到乡医院。因为乡卫生院医疗水平有限,医生便建议转到市医院手术。母亲只好摸黑深一脚浅一脚地找到一位开三轮车的亲戚,连夜将老伴送到了市医院。还有一次,父亲在骑自行车去乡村集市的路上,被汽车撞了,腿部缝了7针,在家躺了近一个月,身体才慢慢恢复。这些事情都是欧阳回家探望父母时从邻居口中得知的。
欧阳也想将父母接到城里来住,但父母说在城里生活不习惯,而且欧阳自己忙工作、忙孩子,有时候出差在外,也照顾不了父母,更重要的原因是,欧阳转业那年已经取消福利分房,他靠积蓄在南京买了套50多平方米的住房,一家三口还能凑合着住,要是父母过来肯定会拥挤不堪。妻子所在的企业效益一般,有限的工资除了供孩子上学,上补习班、兴趣班,每次回家还要向父母孝敬一点。岳父体弱多病,虽然参加了医保,但自己承担的医疗费也不少,欧阳也要隔三岔五地在经济上给岳父母补贴一点,家里基本没有结余的钱了。
工作、孩子、4位老人,对欧阳来说,无论是精神压力还是经济压力都可想而知。(江苏南京市 方敏)
城乡养老制度差距大
最近我回湖南常德农村老家,发现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现象比较普遍,令人担忧。我曾看到一位八旬左右老爹,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扶着扁担,颤颤悠悠地担着半担粪水去菜园浇菜。我关心地对他说:“老人家,您路都走不稳,还浇什么菜啊!”老人放下担子,好不容易缓过一口气来,“人没死,要吃啊!”我问:“您老没有养老金啊?”老人无可奈何地摇摇头:“每月65元钱,有了米钱没菜钱!”我又问:“您崽不管你?”老人叹了口气说:“崽倒有三个,一个自己60多了,一个是残疾,还有一个前些年好不容易送他读完大学到国家厂矿上班,去年破产下岗了。他们个个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还有能力顾得了我们?”
晚上,我和村支书聊天,他告诉我,这位老汉的情况在村子里还不算最差的,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现象相当严重,村里2000多人中,60岁以上的有400多人,其中不少是无人供养的孤寡老人,他们大多体弱多病,虽然每月有几十元农村低保金或百来元五保金,但要解决其穿衣吃饭看病问题无异于杯水车薪。
这种状况反映出城乡养老制度存在巨大差异。政府公务员、教师退休养老金一般都有好几千元,退休工人一般每月也有一两千元,而农民老了却没有退休金,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才有55元—65元生活补贴。工人退休后生病有医疗保障,门诊住院都能报销一大部分,而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却较低。
农村过去那种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如今已面临困境,亟待探索、制定一套城乡一体发展、公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养老制度来。(湖南桃江县朱金良)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