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滥用成语是一种“语言灾难”
http://wmf.fjsen.com 2011-03-28 09:5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如果仿拟不够成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表义不明、盲目类推、甚至情感不谐的感觉。这样的仿拟之作,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对成语等的滥用,没有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特殊意思的目的,甚至还可能引起人们的反感。
记者:仿拟成语本来是极高明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像宏兔大展(宏图大展)这样的仿拟似乎很难找到语言的幽默和美感,类似的仿拟多了,对语言生活而言,会不会是一场灾难?
郭龙生:拙劣的仿拟成语对健康语言生活肯定是没有好影响的。无论它用得正确与否,首先在程度上已经是“滥”了。另外,媒体滥用成语现象则不良影响尤甚。因为媒体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最主要和基本的用语,在引领并传播着语言规范。媒体的影响力会使其中所用的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力加倍放大。媒体语言应用规范则宣传效果好,广大受众受益,反之,则受众遭殃。
记者:为什么仿拟成语会被如此大量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文化现象背后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心态?
郭龙生:仿拟成语是成语魅力的体现,汉语成语来源于我国历史、名人故事、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和谚语俗语等,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极强。
过度的仿拟、笨拙的仿拟这种语言使用现象折射出一种浮躁的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的形成与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有一定关系,人们“享受”快餐文化,很难潜心读书,不求甚解,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语言的使用只是其中一个表征。
这种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形成,与我国国民语文素养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大家不读书,语文素养不会太高。所以,要避免仿拟成语拾人牙慧,甚至闹笑话的状况,需要进一步提升国民的语文素养,要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读书。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相关新闻
- 2010-06-24群经之首:《周易》成语与中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