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阳光少年> 热点新闻 > 正文
"尖子生"无创新优势?格式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http://wmf.fjsen.com 2011-01-05 09:24   来源:新民晚报    我来说两句

华东师大教育管理系主任魏志春教授最近遇到一件令他感叹的事。系里在招收硕士研究生时,不时有家长辗转找上门,寻问各种入学和考试事宜。对此,魏教授十分反感,哪怕冒着被投诉的风险,也会立即毫不客气地回绝家长——请让孩子自己来问!他说:“考研还要爹妈出面,这样的人即使成了研究生,又能有什么真正的科研作为呢,更遑论创新了。”

上海已经明确要为创新人才创造更好空间,为实现“十二五”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当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还很难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社会需求。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第二期“名校长名师工程”学员成果展示长宁专场上,名师们围绕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展开了研讨。

魏志春教授对最近上海青少年PISA成绩列世界第一的“喜讯”做了新的注释。据魏教授掌握的情况,尽管在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中,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项成绩均位居第一,但这基本上是有赖于上海整体的考分高,即原来的所谓薄弱学校、差生的面貌发生了显著改善,但如果单单分析PISA三项测试的“尖子生”情况,上海与其他国家城市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恰恰比拼的是冒尖的那部分人群,在这方面,我们不仅没什么优势,反而还有许多羁绊。

魏教授还对影响了中国几代青少年的一句口号提出了质疑,那就是耳熟能详的爱迪生名言:“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中国教育界却习以为常般硬生生掐掉了前半句话。“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魏教授说,创新其实靠的是一种灵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属于英才教育,但现在中小学的课程标准、考试标准都是格式化的、大一统的,教材内容、考试题型都是规定死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自由空间很狭小,这又怎么能培养出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呢?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