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二代”问题少年的晋江帮教经验
帮教基地落户服装企业
晋江市法院院长潘丰源对当地“民工二代”的犯罪原因作过深刻的思考。晋江是一个很包容的城市,在全国最早提出“三不承诺”--即不让任何一名在晋江的外来务工人员,因企业恶意欠薪而蒙受损失;不让任何一名在晋江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不让任何一名在晋江的外来务工人员维不了权。因此,很多“民工二代”都是在晋江出生,又和本地孩子一起上学。可到了踏上社会的时候,本地孩子就能去从事一些看起来不错的职业,有的则当起了小老板,开好车,而自己却什么都不是,这让他们有很强的心理落差;他们也试图融入当地,但当地人对他们还是另眼相看。
同时,“民工二代”普遍失去了“民工一代”勤劳、吃苦的本色,无法安心于较低收入的职业,在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没有关系的现实面前,他们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心理的暂时平衡。
另外,“民工一代”们抱着很朴素的观念拼命地赚钱养家,却对孩子心理的健康缺乏关注,对于孩子出现的偏差也不知该如何去正确地教育和引导。
种种因素让“民工二代”成为晋江未成年人犯罪里的高发群体。如何帮教这些“民工二代”问题少年成为晋江法院不得不关注的议题。
“让他们回户籍所在地吧,基本没有人了解他们,也管不住他们;去住所地吧,居无定所,四处漂移,也形不成稳定的帮教环境。而且如果将那些符合缓刑条件的人一判了之,送进少管所,交叉感染的问题又不可避免。”潘丰源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想到了和民企携手来办这个事情。”
企业主要有公益心,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企业要远离中心城区,以免面对太多的诱惑;企业发展相对稳定、工作强度相对较小,符合未成年人的承受能力,这些因素都在晋江法院的考量范围。2007年,位于英林镇的这家服装生产企业成为晋江法院一个稳定的帮教基地。
责任编辑:陈楠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