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阳光少年> 先进事迹、成长故事 > 正文
盘点北大历史上怪才:数学考零分的当了清华校长
http://wmf.fjsen.com 2009-12-25 09:04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1991年,付贤智获得博士学位并开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后,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继续研究工作。1997年,他拒绝绿卡,回到家乡,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光催化研究。如今,付贤智带领的光催化研究所成为国家光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本人也成为国际光催化领域响当当的专家,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像罗家伦、叶曼、张充和、付贤智这样被“破格录取”的学生,一直被视为北大“不拘一格录人才”的现实体现,也是中国现当代教育的佳话。而今年首批90个中学校长推荐学生名单出台后,一些教育界的专家和北大的教授表示:除了成绩拔尖的学习能手、学生干部甚至传闻中的校花等,真正的偏才、怪才几乎没有——北大很难招到自己想要的学生,甚至由于一开始定位不明,其后又面临强大的舆论压力,已经骑虎难下。

★小资料★

中国高考制度的演变

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和张之洞联名向清政府递交了史称《奏定学堂章程》的奏章,规定了选拔招生的两种途径——大学预科生和各省高等学堂毕业生。二者的考核方式虽不尽相同,但都是北大建校之初享有完全自主招生权的体现。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提出,应将考试作为评价人才的一种手段。而从那时候起直至20世纪30年代初,包括北大在内的各大学基本都是独立招生,招生规模、考试科目、命题、阅卷及录取学生等,都由学校自行决定。校方甚至可以举行多次(在第一次招生没有足额的情况下)和多层次(专门学校的预科和本科、大学的预科和本科以及大学院的预科和本科)的入学招生考试。在这种考试体制下,学生可以分别报考几所学校,被录取后再决定自己上哪一所大学。一些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名校,也会破格录取文史、英文等学科特优的学生。

1937年后,国民政府实行了近代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分区阅卷,录取结果则完全依赖于考试成绩。教育部表示,这样做主要是想“借统一的标准,提高学生的程度,免考生彷徨歧路兼考数校之苦”。1941年,由于连年战乱,高校统一招考被迫中止,各高校酌情采用了单独招考、联合招考、委托招生、成绩审查以及保送免试5种招生方式。

目前现行的全国或某些地区统一命题、完全依靠高考成绩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最终形成于“文化大革命”之后。 (摘自《环球人物》)

 


责任编辑: 陈曦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