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淑娟
1 缘起——《廊桥遗梦》
受《廊桥遗梦》的影响,去年暑假,福州一中3位学生邓霄明、卓泽阳、林睿对廊桥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上网查了查,了解到我国现存木拱廊桥不到110座,主要分布于闽浙两省偏远地区,其中贯木拱廊桥因其结构复杂、技艺精湛,被称为世界桥梁史上的“活化石”。寿宁县拥有木拱廊桥21座,其中19座为贯木拱廊桥,数量在全国同级县市中遥遥领先,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贯木拱廊桥群。他们萌发了了解、研究廊桥的兴趣,他们请教了张群林老师、李林川老师、唐碧云老师,得到老师的鼓励。于是,他们决定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
卓泽阳的舅舅在寿宁挂过职,卓泽阳向舅舅请教。舅舅告诉他,寿宁的廊桥很多,城关和乡间都有,其中乡间廊桥基本是“原生态”的,当地人觉得很平常,并不认为有什么价值。如果他们感兴趣,可以去看看。卓泽阳得知后很高兴,马上向战友通报。卓泽阳建议利用暑假去寿宁实地看看,得到指导老师的认可,大家分头准备。
考虑到廊桥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必须有GPS系统对廊桥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小组成员多方努力,终于借到了一部装备GPS的旅行车。他们通过卓泽阳的舅舅联系到寿宁廊桥博物馆馆长龚迪发。备足药、水、皮尺、相机等工具,2008年7月25日,在张群林老师和李林川老师的陪同下,课题组成员向寿宁进发。
2 考察——惊喜、艰辛和感动
到达寿宁的当晚,龚馆长带他们看了寿宁城关的两座廊桥——仙宫桥及升平桥。这两座桥都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位于城关人口密集地区。廊桥以两岸的两块大石头为基座,双坡顶把桥搭建成一座狭长的廊屋,建筑风格与附近的民居相仿,二者融为一体。夜晚,民居的灯光把桥映衬得如仙境般美轮美奂。走进廊屋,老人摇着蒲扇,坐在木凳长椅上纳凉、聊天,孩子们则在桥上追逐嬉戏。这片和谐的景象深深感染了同学们,初次谋面,他们就深深地爱上了悠远的廊桥。
第二天的主要行程是探访乡间的廊桥。乡间的廊桥与城关的不同,没有红红绿绿的油漆,都是原木的本色,和周边的青山绿水格外协调。
在寿宁县芹洋乡,走过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他们看到了一座桥——长濑溪桥。这座桥一头靠着进山的道路,另一头却是一片石壁,根本无路可走。在这样的地方建桥何用?同学们深感疑惑。询问龚馆长才得知,长濑溪桥原本不在这里,只是由于旧址处要修建水坝,为保护整座桥,才将原来的桥整座拆了,迁移至此。“可以将整座桥拆了再搬到别的地方,用原来的建桥木材再建一座桥,这恐怕只有木拱廊桥才做得到吧!”木拱廊桥让同学们见识了它的独特性。
鸾峰桥是国内现存单拱跨最大的木廊桥,桥长47.6米、宽4.9米,拱跨37.6米。为了拍摄桥基的构造,两位男生手脚并用,从河边的巨大岩石间攀爬过去,差一点滑到河里。所幸安全到达桥下,成功地仰拍了桥的结构,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这天,他们走访了9座桥。不了解乡间环境,他们3个穿着短袖短裤,手脚被茅草划得“伤痕累累”,还被山里的蚊子咬得一片红肿。野外考察的艰辛,他们有了切身体会。
吃晚饭时,龚馆长告诉他们,明天要去拜访全国惟一在世的主墨桥匠郑多金。传统的木工在制作和设计一个物体时,都用黑墨来设计,其中主要设计者被称为主墨者。为了更好地与老人对话,他们连夜查看现有的廊桥资料及论文,工作到凌晨3点。林睿说,他们的悉心准备让第二天的访问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们仔细对比了廊桥的图片,发现桥支撑结构的受力点——“大牛头”都往外凸出一小截。这体现了怎样的建造工艺?已经发表的论文语焉不详。他们询问了郑多金老人,老人告诉他们,这是给“大牛头”加固用的榫卯,抵挡风雨侵袭,延长使用寿命。传统工艺这么注重细节,这也是寿宁廊桥从明清年间保留至今的一大原因吧!
楹联是桥屋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同学们发现,每座桥上都有墨书的楹联。历经岁月洗礼,有的墨迹已模糊不清。在现场整理抄写楹联时,他们发现,房梁与房梁之间的上下联内容不对仗。他们仔细观察、记录,终于发现了廊桥房梁楹联的分布规律:楹联以最中央房梁为中心,向桥屋两端房梁对称分布。这让他们大开眼界。以往的研究并无此记录,这是他们的一大发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