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是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高校广大科技工作者迅速行动起来,深入基层,服务企业,报国为民。他们帮助和支持广大企业创新技术、开发产品、改善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探索出了高校推进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作出积极贡献。
二、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科技需求,在贡献中实现了快速发展
大学为适应社会需求发生的变化也对自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珍惜改革开放的良好契机,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四技活动”起步,经过上世纪90年代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和大学科技园兴建壮大,到新世纪以来大量承担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极大增强,实现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上世纪80年代,针对经费不足、人浮于事等校内问题,一些大学主动进行改革试验,举办校办产业,面向社会提供有偿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等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6年4月,全国23个省市有283所高等学校同1200多个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组建了571个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不少高校创办和发展了一批科技企业,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在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科研方向,支持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提高科研综合水平、稳定科研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弥补教育经费不足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历了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国务院领导下,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启动。经过几年努力,教育部直属高校已初步建立了新型的产业管理体制,高校企业基本确立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经营和管理的体制和机制,高校产业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进入21世纪,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是未来10年我国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16个重大专项实施都把教育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教育部高度重视专项组织协调工作。通过有关高校和专家的努力,高校在争取承担重大专项任务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开局。
在服务社会需求、开拓科学前沿的过程中,高校科技取得了突出的业绩。特别值得骄傲的是,近5年来,在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7项一等奖,高校获得5项,充分展示出高校科技工作的突出成绩和巨大潜力。
三、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高等教育和高校科技发展,可以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的任务和发展动力主要是培养急缺人才。改革开放后,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和中央的部署,科技的快速发展成为近3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亮点。展望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来自于不断满足社会对人才、对科技、对服务的需求,来自于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
深化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科教融合的高校科研制度。加强重点科研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造就一大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重视科研项目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累作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促进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推动科研能力的持续提升。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继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完善和落实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符合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的科研评价体系。大学为满足社会需求、提供社会服务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它迈向一流大学的坚实步伐,成为它报国为民的光荣业绩。
(责编:陈曦)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