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 正文
用国学锻造一所有根的学校
http://wmf.fjsen.com 2009-09-21 10:01   来源:中国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记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附属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经典诵读汇演

    “晨读课堂,书声琅琅,有《弟子规》相伴;上下楼梯,出入教室,有笑脸的灿烂;路遇师长,自然大方,有纯真的问候……孩子们如饥似渴地汲取传统文化,尽情享受经典的熏陶。”这是一位数次到玉林附小参观学习的老师真诚的感言。

    的确,以往在人们心目中“高深莫测”的国学如今已经轻松、自然地走进了玉林附小,走进了小学生中间,更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玉林附小人的心里。

    国学介入礼仪教育——

为走进学生的心灵寻求支撑

    进入新世纪以来,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国学越发彰显出它的独特价值。我校自2001年3月起,展开了礼仪教育的课题研究。至2003年11月结题时,在课程化的礼仪教育、系列化的礼仪训练及学生礼仪评价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礼仪教育,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动参与,在德育活动中自觉实践,基本形成了随时随地“学礼仪、守礼仪、用礼仪”的局面。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正如《中国教育报》报道所说,“礼仪教育改变了一所学校……”

    然而,在前阶段研究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由于家庭、社区、社会等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礼仪教育的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削弱乃至被抵消,学生的礼仪意识、礼仪习惯在家庭、社区未能及时得到巩固和强化,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及稳定性被弱化。

    同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下小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不尊重别人以及在仪表行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尊敬师长、社交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我校学生身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具体表现为:自我中心,心中乏爱;校外言行举止不文明;自私,与人交往欠缺无私精神;尊重和维护社会公益表现较差;不珍惜社会劳动成果。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较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随意性。加之,他们又生逢多元文化交织并存、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的“流行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莫衷一是的社会思潮包围着他们,使得他们往往真伪难辨,难以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

    作为教育者,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礼仪教育、道德教育只有力求创新,才能别有洞天。于是,我们想到了将国学教育作为礼仪教育的切入点。

    从道德价值的层面来看,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传统美德,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人格,提升孩子的基本素养。用经典充实孩子的人生,就是给了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诵读古代优秀诗文,无异于与先贤对话。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品德、性情、情操乃至精神,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全国礼仪教育示范学校,我校将国学教育与礼仪课题研究结合可谓和谐共生。国学教育为礼仪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是礼仪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实现途径之一。而礼仪则是从行为方式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有力抓手。它们共同指向将道德内化到人的精神血脉中,并外显成家长、教师、学生的行为。

    2008年2月起,我们把诵读传统经典活动从一些班级的零散行为、一些教师的自发行为变成了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行为。至此,礼仪教育得以以经典诵读为切入点,努力实现师生道德人格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让国学走进日常教学——

孩子时时处处身处经典之中

    如何使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国学走近小学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难题。在充满激情与蕴含冷静的实践中,渐渐地,我们找到了使国学经典走近孩子、走近教师、走进日常教学生活的操作方式,并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喜悦与感动。

    环境润泽,触摸经典。我们将国学经典的内容纳入环境,在校园大环境、班级小环境、课程软环境中,努力摸索着能与孩子对话的环境创设方法,从而使“无声的环境”成为“有声的老师”。

    首先,环境润泽,大象无形。走进学校教学楼大厅,第一眼便能看见“琢玉成器,育才成林”8个大字,它是全体玉林附小人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追求,似一道清泉,流淌在每一位师生的心田。低小部的石刻《论语》碑文、“活水源”等景观,蕴含着学校追求自主、自由、自然的生态教育理想境界。高小部的百米艺术墙、“万世之师”孔子塑像、“国学墙”竹简上刻写的《四书》经典句选等景观,处处让师生们能随时感触中华文明的千年历程、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

    教室里、楼道间、过道旁、栅栏上,定期更换的书画展、以国学为主题的学生作品展、校园广播站的“附小雅乐”栏目、“附小书简”栏目……经典正以其独有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

    其次,课程润泽,大音希声。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博大精深,学生也许要用几十年来消化。因此,我们设想,读经诵典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性情;读经典也可以只求理解感悟,濡染熏陶的过程便可让学生终身受益。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期望给孩子更进一步的熏染。自2008年起,我们尝试将书法、二胡引入课堂。2008年9月,我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之“书法校本课程”。1—3年级开设硬笔书法,4—6年级开设软笔书法。2009年2月起,我校还开设了二胡校本课程。学生从二年级起就能接受免费的二胡培训。每周一节国学经典诵读书法课,一节二胡课,学生在欣赏书画名篇、二胡名曲的过程中,就能充分领略民族文化、民族器乐的巨大魅力。

    经典诵读,植入日常。首先,我们确定了精选诵读内容。各年级必读内容为《弟子规》。结合不同年段特点,低段选读《唐诗三百首》《弟子规》《三字经》,中段则背诵《论语》《诗经》以及分主题背诵若干首唐诗、宋词,高段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四大名著以及《史记》《大学》。其次,我们还以各种形式将诵读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