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网校> 民风民俗 > 正文
《孔子》引发汉服热,民俗中礼仪“重生”
http://wmf.fjsen.com 2010-03-02 11:00   来源:文明公民网    我来说两句

《孔子》上映之后,好多个城市的汉服爱好者都提出了穿汉服看《孔子》的想法。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另类发扬,挺不错的。

之前位于中山路的厦门唯一一家汉服实体店,因为经营不善被迫关门。一名汉服爱好者告诉记者,这家汉服店刚开业时吸引了很多顾客去逛,但真正掏钱买的人是少之又少。“不少人虽然认为汉服好看,但是觉得并不实用,也没有什么机会穿出去,所以店里的汉服基本卖不动。

孔子和汉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据上述那位汉服爱好者介绍,经过几年的推广,“汉服”这个概念已经被很多人所知晓,厦门也是国内汉服推广走在前沿的城市之一。

在淘宝网上可以发现,经营汉服的网店至少有几百家,还有不少网店卖的是搭配汉服的一些首饰、假发,一个月内的成交量也相当可观。同时,一套普通汉服在网上的售价并不高,几十元到几百元就可以买到,精致一些的礼服可卖到上千元。

《礼记.曲礼》中记载大量古代礼仪,以饮食的仪容为例,食礼告诫人们吃饭时不要把饭窝成一团搁在碗里,喝汤的时候别让汤倾流不止,咀嚼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不要把咬过的鱼肉放回食盘,不要当众剔牙等等。

类似的礼仪内容也出现在中世纪晚期的一些礼貌教本之类的书籍中,但只要想一想伟大的莎士比亚和达·芬奇每天吃的都是手抓饭,就可以知道西方文明的后起,16世纪的思想巨人蒙田曾经自我批评说:“有时候,一赶忙,我会把自己的手指咬住。”作为餐具的叉子直到18世纪以后才在欧洲流行开来。正是这种差距,我们的祖先之国被称作礼仪之邦!

毫无疑问,在前现代世界上,中国是最讲究礼仪的国家,东亚诸国也深受中国传统礼仪的熏染,例如朱熹的《朱子家礼》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今日日本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中国古代礼仪的痕迹。然而,传统礼仪在中国本土却因种种因缘沦亡草泽。

如今,面对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必须考虑重建现代礼仪,这种重建不是食古不化地套用,也不是食洋不化地照抄。老师认为从重建礼仪的思路上说,由于文明的标准往往随时代而变,作为其承载者的礼仪也就因此变迁。

我们要研究传统礼仪和外国合乎国情的礼仪如何创造性转化,还要细致地把握这些礼仪如何与民俗融合,不仅如此,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礼仪恰恰可能从民俗中再生才最具生命力。


责任编辑: 叶玲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