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首先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认同和潜在的思想意识,其次才外在地表现为一种实践和行动。因此,要想使广大青少年主动实践道德行为,首先必须使他们确立一种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怀,进而形成一种道德习惯,当道德在青少年脑海中已不是一门必修课,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项工作才算真正做到位,做到家。否则,如果只是单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宣传鼓舞和修修补补,将无法达到实效。
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已经制定和采取了很多强而有效的措施和具体活动,可以说,就家庭、学校、社会这三大客体而言,总体上已做的相当不错。但作为青少年这一主体而言,是否真正理解强化思想道德的意义所在?他们是否真正知道该如何去做呢?
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键还是要从青少年自身入手,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道德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青少年应养成主动“自省”的良好习惯。
所谓“自省”,在这里应当理解为自我反省和自我感悟。一方面,青少年应时常进行自我反省,也就是对自己的行为做法反省,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行为都要被作为反省对象,这将有利于青少年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自我表扬、自我鼓励和自我批评的成长机制,通过这种心理暗示来教育自己弃恶扬善;另一方面,是对他人和周围的环境进行感悟,作为社会人,青少年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人和事,在他们脑海中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对这些人和事的初级比较和判断,这一过程对于青少年思想、心智和情感的成长与成熟是非常重要的,青少年应勤于并善于去感知周围的人文环境,如果因为思想懒惰而对身边发生的一切麻木不仁,一味贪图成长的安逸和课堂书本,那么宣传再多的道德楷模、先进事迹也无济于事,因为无法从情感上感染青少年,更无从谈在道德观上的认同。
当然“教育、自省”还是要两不误,两手都要抓。“劝”孩子自省是为从观念上调动他们对道德的关注和认同,而“教”孩子学习才是从行为上规范和引导他们对道德进行判断和实践的关键。(弘静涛)
责编:陈玮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