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溪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人物速写为马国英绘)
近些天,一些发生在高校的特殊事件引发了关于师生关系的讨论。现在许多小学、中学上课时依然有一些基本的礼仪,如老师进来时起立、问好,下课时再次问好。反倒是在一些大学里,学生可以随随便便来上课,老师可以随随便便迟到。
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百多年来处于艰难的解构与重建的过程之中。这其中的问题多到不知凡几,但最成问题、最为人所忽略也是最重要的,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程度的礼仪问题。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师生、夫妻之间形成了许多的礼仪规定,小到彼此之间的称呼,大到不同节日的仪式,看似繁文缛节的规定其实维护着国家基本的伦理秩序。但百年来西潮冲击,传统解体,我们已经没有了承继民族文化传统、代表今天文明程度的诸种礼仪,包括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穿衣,怎么走路,怎么跟人谈话,基本上都处于失序状态。
不妨看看中小学生的所谓“校服”,基本全是运动装。校服有礼服的特点,衣料、款式应很讲究,节日、开学、毕业典礼以及国家重大庆典穿校服,显得年轻有朝气。着装和人的体面、尊严是连在一起的,不可轻看。
还有取名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起名十分随意,重名之多,全世界绝无仅有。地名、街道名,也有同样的问题。名字是文化符号,古人的名字有名、字、号的分别,为了表示尊敬,往往讳名而称字。今天虽不一定这样讲究,但取个好名字,还是有必要的。至于称谓,问题就更大了。过去一律称“同志”,现在是“师傅”、“老师”泛滥。“先生”、“小姐”的称呼流行起来原是好事,但“先生”的称呼其实也大有讲究,现在用得不当的比比皆是。
鉴于上述种种,我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专门负责制订各项礼仪,并编撰国家的礼仪大典。过去我们忽略了这个问题,现在应该有条件把“制礼作乐”提到日程上来了。当然应该保持一定的弹性,礼仪不是法律,也不是全面恢复传统礼仪,而是制订既不丢掉传统,又符合现代社会特色的文明礼仪。
责编:林长春
责任编辑: 余瑧 |
- 2009-11-13忻州“高成本”息访背后是权力的默许